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郎卡杰超级文化IP助力炉霍贫困群众吃“文化饭”走致富路
2021年04月27日 15:49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韩金雨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4月27日电 (佳颖)近日,“成都市对口支援阿坝州甘孜州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表扬2020年度对口支援阿坝州甘孜州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通报》,四川那达文化投资有限公司获得“2020年度成都市对口支援工作先进集体”,这是继“2019年度四川省对口帮扶先进单位”后再次获得援藏先进集体的称号。五年来,四川那达文化投资有限公司以郎卡杰文化为核心的文旅产业集群架构,初步建立郎卡杰超级文化IP,形成郎卡杰文旅产业生态雏形,有效支撑扶贫攻坚成果的持续性。

  郎卡杰画派唐卡历史悠久,是藏文化的优秀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都市锦江区于2016年援助炉霍县1000万资金建设了“唐卡实训基地”,四川那达文化投资有限公司与炉霍县、四川省藏文学校联合开办了炉霍县民族传统手工艺培训学校。招收贫困生学习唐卡绘画技艺,以“学会一技,就业一人,脱贫一户”为目标,开拓文化扶贫新路径。在“首届川商返乡发展大会”上,四川那达文化投资有限公司与炉霍县人民政府签署了致力于郎卡杰唐卡文旅产业发展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郎卡杰唐卡作品。
郎卡杰唐卡作品。

  据介绍,四川那达文化投资有限公司分别投资了甘孜州郎卡杰唐卡艺术公司(郎卡杰画院)、郎卡杰唐卡实训基地、郎卡杰艺术酒店等公司和公益机构,出资设立了锦基金“格桑花开锦绣炉霍”专项基金,参与出资发起了“炉霍县大学生助学金”。以郎卡杰文化为核心的文旅产业集群架构,形成了郎卡杰文旅产业生态雏形,首创郎卡杰超级文化IP,为文旅融合推动脱贫攻坚提供了一条可持续性的新模式。

唐卡实训班开班仪式。(资料图)
唐卡实训班开班仪式。(资料图)

  2017年9月,由成都市锦江区援建,校企合作建立的非营利学校——“炉霍县民族手工艺技术培训基地”成立并正式开班。基地设立了唐卡绘画专业和藏装制作专业,每届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和适龄青年约70人。以“学会一技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办学方针,为当地培养了专业技术人才。唐卡学生毕业后条件合格的可以到唐卡画院从事画师工作,也可以选择自己创业开设画廊。藏装专业毕业学生有的留校任教,有的在当地开办服装店等,基本都实现就业。

实训班学员在创作唐卡。
实训班学员在创作唐卡。

  炉霍民族手工艺培训基地的学生还代表四川省参加了“全国职业培训成果展”,郎卡杰画院创作的唐卡作品多次获得全国各种奖项,在国家大剧院的唐卡精品展获得各界关注,参与“一带一路中国传统手工艺全球巡展”,并被蒙古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为了带动甘孜州炉霍县文旅产业的发展,2019年7月2日,全国首个以唐卡画派艺术特点为主题的高端艺术酒店郎卡杰艺术酒店建成开业。

  郎卡杰艺术酒店也是炉霍县第一家按照四星级酒店标准建造装修的高档酒店,由五星级的成都西藏饭店管理经营,是炉霍的地标建筑,毗邻县城霍尔广场,风景优美,交通便利,与郎卡杰唐卡实训基地、炉霍县博物馆一起,构成炉霍县的文化艺术旅游矩阵,标志着炉霍县文化旅游进入了一个新台阶。

郎卡杰艺术酒店开业典礼。(资料图)
郎卡杰艺术酒店开业典礼。(资料图)

  酒店所有的软体用具、摆件、家具、挂饰、食品,都是郎卡杰文化主题的文创产品,可供游客选购。酒店附属的公共客厅、展厅、咖啡厅、茶食中心等,从空间到食品、饮品、音乐、物料、容器等,全方位传承郎卡杰艺术之风,既是一个国际性、民族性、时尚性兼备的文化旅游酒店综合体,也是一个活色生香的艺术博物馆,是茶马古道川藏线上的一张文化名片。

  开业至去年底,郎卡杰艺术酒店已接待近2万多人次游客,解决了当地50多人就业,其中还有1位残疾人,酒店还将增设残疾人士岗位。

  接下来,成都市锦江区还将携手炉霍县,进一步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当地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大力实施智志双扶,不断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着力引导贫困群众吃“文化饭”“非遗饭”,走致富路,变“输血”为“造血”。郎卡杰超级文化IP必将继续助力炉霍发展,涵养乡村文明,推动乡村振兴,真正实现贫困群众物质脱贫和精神脱贫双同步,奋力谱写全面小康的新篇章。

大美炉霍。
大美炉霍。

  在党的领导下,在成都锦江区和社会各界的帮扶下,在炉霍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2020年,炉霍县正式脱贫摘帽。这片“最接近天空的地方”,前景无限光明。(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