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广元利州月坝“转身”记
2021年04月28日 13:44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韩金雨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4月28日电 (张文良)“天一放晴,生意就变好!”4月27日,久违的阳光回到广元利州区白朝乡月坝村。随阳光一起回来的,还有纷至沓来的游客。

  不到中午,小汽车就一串串沿着盘山路开进村里,近月湖边上的“正月十五月光大院”,很快被喧闹的人群填满。小院“知客”杨秀林满脸是笑,在人群穿梭招呼。

月坝之秋。 左长周
月坝之秋。 左长周

  今年58岁的杨秀林原来是村里的农民,靠种地为生。这些年,伴随着村里旅游业的兴起,他家的三层楼房被统一划入“正月十五月光大院”做民宿,按年收租;老婆崔显华在院里当厨师,自己做“知客”,夫妻俩一年收入10多万元。

  忙是忙,心里高兴。儿子刚刚娶了新媳妇,这是今年村里娶的第三个新媳妇了。10年前,一穷二白的月坝村三年五年见不到一个新媳妇进门。

  从穷到富,杨秀林一家的变迁背后,是整个月坝的转身。

  一转定位:原本是排水种地,当前蓄水造景

  满打满算,月坝村吃旅游饭的时间,还不到5年。2015年之前,月坝村的主业是农业,玉米、土豆、油菜籽,和川东北所有乡村差不多,贫穷和偏远,主要是缺乏产业支撑。

  咋办呢?抠破头皮,“农民种地,天经地义”。最终还是要在“农”字上下功夫。2015年,为了脱贫致富,当地把眼光投向了村里的那块湿地。

  早在地质造山运动时期,在村里的山顶形成了一个自然高原湖泊。100多年前,一场地震形成了一个落水洞,湖水慢慢下泄,湖泊变成了一块3000余亩的湿地。村民不待见这块“烂泥滩”,放牛都不去。

  政府的想法不一样,这里海拔高,生态好,“黄土一定能变成金”。推土机咣咣几个月,排水沟挖出来,水没了,地成了,露地蔬菜基地建起来。

  “萝卜又大又甜。”杨秀林回忆,一开始大家也很高兴,但结果却没设想得好,因为路太远,市场开拓不好,萝卜没卖上好价钱,很多还烂在家里。

  碰壁之后,2016年,月坝又临抉择。核心问题只有一个:如何把当地的优势资源顺利变现?有人坚持继续排水种地,因为这是农民的“本”,不能忘本。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远在千里之外的浙江湖州余村,这个鲜活的案例,华丽的转身,让月坝怦然心动。

  把余村的理念落户到月坝,说干就干。填沟蓄水,变地为湖,几个月间,波光粼粼的“近月湖”就跃然而出,稍加点缀,一处美景就横空出世,一传十,十传百,游客慢慢也多起来。

  二转模式:各自为阵你争我夺,股份合作皆大欢喜

  游客来了!如何把他们留住,进而为当地带来更多收入,这是新的问题。

  开民宿农家乐,当然是不错的选择。问题是怎么开?

  一种意见是单干。缺点是有些人家缺乏资金人才管理,干不起来;有些干得起来,但实力比较弱,同时还存在相互杀价,恶性竞争,这种案例周边到处都是。

  一种意见是大干。通过引进一些有实力的大企业进入,新建乡村酒店。缺点是,当地居民参与不够,除了务工,没有别的增收方式。

月坝之晨。 张菊蓉
月坝之晨。 张菊蓉

  有没有一种方式,能让当地百姓增收,而且是高质量的持续增收呢?反复讨论,一种“合作社+农户+国投公司”运作模式逐步浮出水面。

  这种模式的具体做法是,村里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村民将自家除自住以外的房屋租给合作社统一经营,区国投公司对村里适合做民宿的民房进行统一规划、改造,并进行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

  这样一来,企业的资金、合作社的管理和村民的房屋、劳动力三种资源得以整合。过程中,村民至少有三份收入,一是房屋租金,每平方米一年30元;务工收入和合作社分红。

  拿杨秀林来说,2020年,刨开他当知客收入的3万多元,他家有6.3万元的收入,其中,房屋租金收入1.2万元、务工收入5万元,年终分红1千元。

  目前,月坝村背靠青山绿水,发展民宿农家乐35家,累计接待游客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0万。(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