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成都市残联系统深入开展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宣讲
2021年04月29日 21:04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韩金雨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4月29日电 (起钰婷)2月18日,成都市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动员大会召开,发布了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五年实施方案和2021年工作计划,为“人民城市”幸福样板描绘了新蓝图、擘画了路线图。

  城市的成长壮大,最终是为了所有生活于此、奋斗于斯的人。成都作出实施十大工程的重大部署,就是要统筹城市长远发展需要和市民现实需求,让新发展理念惠泽广大市民群众。

  为充分发挥残联桥梁纽带作用,把支持参与“十大工程”转化为残疾人工作者和广大残疾人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成都市残联系统“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主题宣讲正深入扎实开展,把幸福美好生活实施蓝图和实现路径带到每个残疾朋友身边。

  集中讲、入户讲、网上讲

  成都市掀起幸福美好生活传递活动

  3月29日,成都市残联系统“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首场主题宣讲会召开,成都市残联系统十大工程主题宣讲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成都市残联班子成员、处(室、委)负责人,直属事业单位班子成员、五大残疾人专门协会负责人、残疾人和助残社会组织代表以及各区(市)县残联陆续开展十大工程主题宣讲,用残疾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党史学习教育同十大工程主题宣讲紧密结合,讲清楚新发展理念引领公园城市建设的时代价值,讲明白实施十大工程“五个有利于”的战略意义,讲透彻创新探索推进十大工程的部署安排,讲到位残联系统推动十大工程涉残重点任务的方法路径,切实将党史学习教育和十大工程实施引向深入。

  用适宜的方式讲。根据听障人士的特殊情况,成都市残联联合市特殊教育学校制作了十大工程主题宣讲手语视频,通过手语形式消除听障人士信息获取的障碍,用他们可感可及的“语言”帮助他们了解公园城市建设和十大工程实施的重大意义。

  用“乐”于接受的方式讲。成都残联利用新媒体官方平台开设“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专题,实时更新全市残联系统宣讲及推进情况,全方位解读十大工程,并同步发起“幸福开放麦”“幸福美好五连问”“为幸福接力”等活动,残疾朋友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还能参与进来,大家一起畅谈心中的幸福美好生活,在一个个活动专题中回顾十大工程的内容和重大意义。

  残疾人代表宣讲

  畅谈心中幸福美好生活

  幸福传递活动引起广大残疾人、残疾人工作者及网友的积极响应和热烈讨论。

  在成都市盲人协会主席吴军看来,近年来,在“乐观包容、友善公益”天府文化的滋养熏陶下,成都市助残扶残的社会氛围日渐浓厚,一代代的爱心市民、青年志愿者涌现出来,一家家助残社会组织应运而生,为广大残疾人的幸福美好生活而奋斗、努力,铺陈着这座城市的温暖底色。如今,残疾朋友出门已经变得越来越平常,盲人朋友顺着盲道,肢残朋友拄着拐、摇着轮椅走在坡道上,感受着公园城市的美丽,目睹聆听着无数市民从一段段绿道上走过、跑过。“我庆幸生活在蓉城,也希望号召更多残疾朋友支持十大工程,为此尽一份绵薄之力。”

  对于成都市人大代表、残疾人企业家贾渔来说,创业、奋斗,为的都是一个共同的目标——追求幸福美好生活。城市创造了美好的景致、包容的环境、豁达的心境和奋斗的底气,让所有人都可以追求幸福、体会美好、享受生活。作为人大代表,贾渔从各项数据中直观感受到了成都这座城市的飞速发展。如今,公园城市映入眼前,城市无障碍设施不断完善,残疾人出行更加便利,田园综合体不断呈现,乡村更加美丽,人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居环境不断优化,社会保障不断完善。“站在宣讲台上,我的心情分外激动。我们正走在新时代的征途上,希望号召更多残疾朋友参与到十大工程建设中来,大家一起努力,演绎更加灿烂的精彩。”贾渔说道。

  在“幸福开放麦”活动中,广大网友分享了自己对于成都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的理解:“推窗见绿,出行方便,有爱无碍,和美友善,这就是幸福之城、成功之都的美好日常!”“将残疾人工作者的使命与成都的城市蓝图链接,刻画了成都幸福之城的温暖底色。”“我们的交通而更便捷!我们的服务更贴心!我们的文化活动更丰富!我们的残障人士畅行无阻,共享幸福生活!我们携手为梦想奋斗、奋力拼搏,逐梦前行,实现人生价值。”....。.

  十大工程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成都市进入新阶段激发新需求的率先探索,是贯彻新理念形成新示范的创新实践,更是服务新格局创造新供给的主动变革。两位残疾人代表及广大残疾群众,见证了这座城市近年来的飞速发展和巨大变迁,幸福美好生活,也将在未来的时间里散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