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四川中医药高专学思践悟立德树人
2021年05月17日 18:20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韩金雨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5月17日电 (薛莹莹)四川中医药高专校党委近日以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为载体,以服务学校转型发展为目标,以三全育人的扎实推进为动力,带领全校教职工不忘立德树人初心,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努力用党的建设新成效助推学校又好又快的发展。

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实践活动。
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实践活动。

  扎实开展学习促进学深悟透

  按照校党委对党史学习教育的安排部署,校领导班子成员、中层干部、各党支部书记以及各党总支分别前往游仙区东宣镇飞龙山红色教育基地、江油市青林口古镇红军遗址等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实践活动,特邀全国先进工作者、优秀校友到校作“礼赞百年·青春梦想·共襄复兴”主题宣讲,全校500余名师生参加现场活动,省内外相关单位的1.2万人观看了活动直播。

  为抓实党史理论学习,学校党委打造党史学习“加油站”,分批次购入了《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共产党简史》等500余本学习书籍和资料,分发给各党支部并组织开展学习活动,鼓励师生党员结合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医学职业教育特点,在具体实践中深化对党史的理解和认识。

  该校校内还专门打造了红色精神传播阵地,通过图书馆“红色基因书籍专区”、移动图书馆APP红色专区、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门户网站、LED屏等“送学上门、送书上门”,实现校园党史学习全覆盖,让静态资源动起来、活起来,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出新意。

  重温党的历史筑牢思想根基

  以史鉴今、资政育人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和做好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有效途径。四川中医药高专利用思政课前10分钟在全校广泛开展“大学生人人讲党史活动”,引导当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目前已开展了15期;组织2000多名师生开展“学党史唱红歌颂党恩”红歌传唱活动;持续开展“学党史守初心担使命”“缅怀先烈牢记使命”“青春报国家奋斗正当时”等系列团日活动,团员青年参与度达100%;开展了“读红色经典颂百年丰碑”诵读、征文比赛,“青春心向党献礼新时代”五四运动纪念大会,“传承中华经典感恩党的深情”书画、摄影作品比赛,“看爱国影片,迎建党百年”主题观影周等系列活动;还专门邀请梓潼县两弹城学院爱国情景剧《英雄·丰碑》剧组到校演出,激励全校师生牢记使命、砥砺奋进。

开展“百名师生学党史唱红歌颂党恩”主题党日活动。
开展“百名师生学党史唱红歌颂党恩”主题党日活动。

  该校还举办了“我看建党百年新成就”离退休教职工座谈会,89岁高龄的离休干部陈惠宇含着热泪讲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与旧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表达了他永远跟着党走的心声,并现场捐赠了他收藏多年的红军曾经使用的货币。

  化理论为行动办实事解民忧

  四川中医药高专党委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利用专业优势先后组织针灸推拿、中医骨伤、老年服务与管理等专业的200余名党员志愿者深入社区和养老机构开展党史宣讲、测血压、心理疏导等志愿服务20余场,覆盖近3000人。该校还成立了食堂(超市)民主管理监督委员会,不断改善和提高为师生服务的质量;开展“旧衣捐献公益活动”,全校师生捐赠衣服达1000余件;向社会、和学校师生发放遗体捐献、无偿献血等宣传册上千份,“献血车进校园”活动单天献血量达46200毫升,2020年采血量居绵阳高校之首。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高校作为育人主体更要把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四川中医药高专与共青团绵阳市委共建“绵阳市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教育基地”,积极探索中医药文化走进绵州青少年的双向育人模式;科研项目“构建‘五元合一’医教协同育人平台培养中医药全科实用技能性人才”被列为省级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大项目,将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结合起来,大力培养适合省情、满足基层卫生服务机构需求的应用技能型中医人才。

  该校还与安州区人民政府和安州区人民医院签订校地合作协议,共同建设大健康产教融合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和高端康养示范基地;校地合作共建的绵阳市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基地,率先开启了全省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新模式,基地将广泛开展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与体验活动,深度普及自救互助知识,科学训练逃生避险技能,充分发挥应急救护培训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

校图书馆专门开设了红色基因书籍专区。
校图书馆专门开设了红色基因书籍专区。

  四川中医药高专通过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在学思践悟中淬炼初心本色,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努力凝聚起实现学校跨越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磅礴力量,为后续的高质量建设进一步固本强基、益气生津。(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