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15日电 (邹立杨 欧欢)在遂宁市船山区唐家乡小学景泰蓝掐丝珐琅工作坊,各个角落摆放着精美的掐丝珐琅画。一片青瓦、一次性纸杯在经过描图、掐丝、点蓝等工序后,被创作成独特的艺术品。
2019年,在“一校一品”特色创建活动中,唐家乡小学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生活,成立了景泰蓝掐丝珐琅工作坊,并一直践行着弘扬景泰蓝文化的使命,同时,精心制作的景泰蓝作品也为师生及社会大众提供了富有感染力和品味的佳品。
据悉,景泰蓝至今已有600年历史,在明、清两代享有“景泰御前珐琅”盛誉。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工艺制作水平达到了历史的巅峰,且当时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景泰蓝。2006年景泰蓝被列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精美繁华的图案,是景泰蓝工艺的主要特征之一,但是,将这些精美图案勾勒出来的不是笔墨而是铜丝。这就是景泰蓝的重要环节‘掐丝’,也是最考验制作者手艺的流程之一。”唐家乡小学景泰蓝掐丝珐琅工作坊负责人之一张艳介绍,掐丝珐琅画,又称景泰蓝工艺画,借鉴传统景泰蓝工艺中的掐丝、点蓝技术,在平板媒介上用金属丝镶嵌出各种图形,用釉料、釉沙、彩沙等原料点蓝着色,最后上胶覆膜,使成品画面呈现水晶般透明、亮丽质感。

“工作坊成员在钻研传承中不断创新工艺,景泰蓝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皇家艺术,而是贴近生活的大众文化。”唐家乡小学校长肖永红介绍,通过不断创新,“万物皆可景泰蓝”,餐桌上的盘子、农村的小青瓦、废弃的木板,一次性纸杯等等都可以激发创作灵感。
肖永红说,在唐家乡小学,掐丝珐琅工艺的学习、制作已日趋全员化。“工作坊老师以专业激发兴趣,以兴趣引领学习,利用美术课堂和周一到周四的延时课堂教授学生,带领同学们进入景泰蓝的世界,不仅让学生学到了掐丝珐琅的制作技术,提升了学生的美术素养,还让学生们了解到景泰蓝这种传统手工艺背后丰厚的文化底蕴,激发大家去学习并感受这一传统技艺的内在活力。”
“学习珐琅画,能够锻炼学生的专注力、绘画能力,还能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在动手的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作能力也能得到提升。”张艳说,在学校3名指导老师的引领下,经过近两年时间的学习,学生由简到繁,由易而难,循序渐进,不少学生都已熟练掌握掐丝珐琅画的技艺。“目前,每名学生每学期可创作掐丝珐琅作品3幅。”
如今,随着掐丝珐琅彩画艺术在学校的全面推广,该校已有400余名学生参与到景泰蓝掐丝珐琅学习中来。下一步,唐家乡小学将把景泰蓝掐丝珐琅打造成为学校的艺术特色,同时,进一步加强景泰蓝掐丝珐琅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将传统非遗艺术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带领学校的孩子们创作出更多的艺术作品,更好地传承指尖非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