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26日电 题:风雨过后见安澜——甘孜丹巴县“6·17”梅龙沟泥石流灾后重建纪实
作者 王正录
7月25日,距离“6·17”梅龙沟山洪泥石流灾害过去整整一年有余,媒体采访团跟随中铁八局灾后重建项目建设者来到四川甘孜州丹巴县走访。
放眼望去,曾经满目疮痍的丹巴县墨尔多山镇红五月村、科尔金村以及半扇门镇阿娘沟村,在政企携手、灾后重建一年多之后,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与民同心 重建家园有信心
洪水猛兽当前,灾情就是命令。
去年彼时,面对突如其来的“6·17”梅龙沟山洪泥石流灾害,丹巴县委、县政府沉着应对、昼夜奋战,全力抢通生命通道,第一时间转移疏散了群众3.06万人次,建设标准化过渡安置点3个,调配生活物资1.9万公斤,发放补助资金365.32万元。目前,受灾群众在临时过渡安置点生活平稳有序。
“说老实话,政府对我们太好了,给我们修房子,发的油和米吃都吃不完。”在采访中,63岁的墨尔多山镇红五月村村民袁坤庭动情地说。
2020年6月17日凌晨,灾情发生后,当地乡村干部和民兵队伍第一时间组织沿河居民连夜转移,并采取就近投亲靠友、搭建帐篷等方式,安置转移群众。随后,政府相关部门、乡村干部和当地青壮年群众,团结协作,紧抓险情监测、人员劝返、安置生活等工作,帮他们一起渡过了道道难关。

“我们红五月村损失很大,但没有一个人遇难,财产损失了不要紧,大家团结起来,在政府和中铁八局的帮助下,我们有重建家园的必胜信念。”在中铁八局灾后重建项目部务工的红五月村村民袁成春说。
据了解,参建单位中铁八局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吸纳本地11名村民共同参与项目建设,有效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群众收入减少等困难,进一步激发了群众积极重建家园的奋斗动力和精气神。
政企携手 灾后重建上演“加速度”
采访团沿着丹巴县小金川河从G350国道一路驱车而上,来到半扇门镇梅龙沟泥石流发生的起点。
放眼望去,当时阻断小金川河形成堰塞湖已经完全排除,河道疏浚已经全面完成,两侧的防洪河堤将河流紧紧的夹在中间,小金川河沿着中国熊猫大道浩浩荡荡奔流而下汇入大渡河,与远处庄严肃穆的墨尔多山交相辉映,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科尔金中桥、5.5公里防洪河堤、110万方河道疏浚和场坪土石方建设任务,房屋基础工程施工正在加速推进。”行至墨尔多山镇红五月村安置区施工现场,中铁八局灾后重建项目经理黄燕详细介绍了项目建设进展情况。
据介绍,自去年9月5日进场后,参建单位中铁八局积极对接相关单位到受灾现场开展实地调查,及时做出了一套最优的设计施工方案。
为了在小金河汛期来临之前完成防洪堤、桥、场坪等工程建设,确保灾民能早日搬进新家园,中铁八局积极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协调对接,以立说立行、不等不靠的工作作风,迅速组织各种资源进场施工。
中铁八局灾后重建项目部先后克服了混凝土的冬季施工昼夜温差大、防洪基坑渗水严重、抽排水困难,施工现场点多面广、道路行车干扰大等困难,提前15天就完成了河道疏浚和防洪河堤抢险任务,上演了一场丹巴灾后重建“加速度”……
“中铁八局速度快、质量好。我们每天都能看到他们24小时加班加点的帮我们恢复家园,村民都非常感激。”红五月村村民袁坤庭的妻子说道。
绿水青山 重建中生态环境有保护
丹巴旅游资源丰富多彩,自然风光神奇美丽。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是大自然的馈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这里有着深刻的写照。
大力发展生态文旅产业,建设“宜居丹巴”,是丹巴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展战略。

为此,中铁八局秉持安全优质环保的施工理念,采用自主研究的生态护坡新技术,通过河道水流分析法,综合治理河道生态系统,充分利用河道疏浚中收集的石头和砂,通过二次加工变废为宝,制成施工砂石料,有效恢复了川藏高原地区原有的生态河流。这样一来,既不会改变原有的地形地貌,又不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的一草一木。
同时,该局还自发成立了义务防火、护林队,在施工周边随处可见的范围内设置“护林防火”等警示牌,营造了全员关注防火、宣传防火、参与防火的浓厚气氛,共同为当地织起一道绿色发展的环保“绿网”。
防汛抗灾,有序有效;灾后重建,推进有力。危难之时,政企携手、与民同心,守望相助、共克时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