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成都国企参与科技创新项目入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2021年10月29日 11:45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29日电 (徐杨祎 胡清)近日,科技部公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立项结果。成都环境集团再生能源公司参与申报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项目——“基于哌嗪类螯合剂的飞灰高效稳定化/固化填埋及资源化技术”正式获批立项,这是成都国企首个入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环境能源类科技创新项目,也标志着成都环境集团正式进入相关科研领域的“国家队”。

成都环境集团再生能源公司万兴环保发电厂。成都环境集团 供图
成都环境集团再生能源公司万兴环保发电厂。成都环境集团 供图

  历时10个月、上百个一流团队PK,成都国企参与的这个项目为何能入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开展互利双赢对外科技合作时,该项目致力于解决哪些科技问题?成渝两地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都环境集团在“无废城市”建设中该如何发力?今日,记者走进该项目团队,揭秘这个被国家选中的环境科技创新项目的炼成路径。

  中外科研力量强强联合

  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是中国政府在国家层面设立的,是在政府间双边和多边协议下执行的科技合作项目,按照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统一要求进行组织管理,聚焦政府间共性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重点开展高层次、多形式、宽领域的科研合作,对扩大对外合作交流和提升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想要入选这个“高大上”的研发计划,该怎样迈出关键第一步?中外科研力量选择了强强联合,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组队“进攻”决赛圈。

  据了解,此次获批的“基于哌嗪类螯合剂的飞灰高效稳定化/固化填埋及资源化技术”由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成都环境集团再生能源公司和日本东曹株式会社开展联合攻关。

  这个集结了产学研用精锐力量的申报团队在飞灰螯合稳定化填埋、飞灰建材资源化、固废环境风险理论与方法研究领域有丰富经验,拥有“重工业典型污染物及城镇有机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等2个国家级、10个省部级研究平台,主持编制了《生活垃圾焚烧飞灰污染控制技术规范》《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等国家标准,所开发的“胶结充填采矿协同资源化利用垃圾焚烧飞灰”技术实用性强、应用前景好,相关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奖近10项,示范工程配套经费充足,实施条件具备。

  与上百家一流团队PK

  焚烧飞灰处置创新项目脱颖而出

  申报这个“高大上”的研发计划有哪些竞争对手?如何“杀入”决赛圈,取得最终胜利?

  “我们面对的对手都很强大。”谈及申报过程,“基于哌嗪类螯合剂的飞灰高效稳定化/固化填埋及资源化技术”的项目申报团队相关负责人记忆犹新。

  该项目申报历经“预申报-正式申报-视频答辩-项目立项”四个环节,历时10个月。“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项目预申报通过科研团队达百余家,其中不乏985和双一流平台高校及国家级科研单位。该项目从属于能源环保领域相关研究,最终经多轮PK突出重围,脱颖而出,获得科技部批复立项,并成功入选“中国科技部与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联合研究项目”。“该联合研究项目第一批次指南里面,全国仅有10个项目获批,入选难度非常大。”项目申报团队相关负责人说。

  那么,该项目靠什么突围?当下,开发以环境友好、低成本为导向的飞灰处置及利用新技术是中外固废处置领域关注的重点。而“基于哌嗪类螯合剂的飞灰高效稳定化/固化填埋及资源化技术”将是破题的关键。

  “我们整个申报团队准备以哌嗪螯合剂为‘药引子’,大宗工业固废为‘中成药’,根据毒性辩证认识精准配伍使用,为垃圾焚烧飞灰‘解毒祛病’,‘去莠存良’,同时让飞灰绿色建材化。这需要经过缜密的推断,小心的求证,才能研发出一套以环境友好、低成本为导向的焚烧飞灰处置及资源化利用新技术。”参与该项目的成都环境集团技术中心(总工办)首席专家王莹用更生动形象的比喻介绍了项目。

  项目预期将达到什么效果?据成都环境集团再生能源公司董事长饶怡介绍,该项目拟开发高效低成本飞灰稳定化/固化填埋技术并建立工程示范,形成创新型商业示范推广模式,同时构建飞灰螯合稳定化/固化填埋长期稳定性和环境安全性评估理论体系和方法,将为国家制定飞灰稳定化填埋技术政策标准,提供数据支持。

  “研究成果将推进污染物可控条件下焚烧飞灰的规模化处置和利用,有利于提升我国对外科技创新合作层次和水平,助力‘无废城市’建设。”作为四川最大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负责人,饶怡对未来研究成果的示范推广十分期待,”届时,研究成果将在成都环境集团进行工程示范,这将促进我国垃圾焚烧飞灰无害化处理技术的发展,构建垃圾焚烧飞灰稳定化与资源化的新型商业模式,促进循环经济建设,未来极具推广价值。“

  博士团队打造自主研发体系

  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就在不久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公布。《规划纲要》提出成渝两地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作为在成都工作的重庆人,四川省特聘专家、成都环境集团技术中心(总工办)首席专家王莹非常振奋,“相信此次我们入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科技创新项目,能够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成渝两地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贡献成都环境集团的力量。”

  作为总部位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成都市属国有大型环境企业,成都环境集团一直都非常重视科技创新。《规划纲要》提出,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瞄准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尤其是“卡脖子”技术,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深化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增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创新合作,合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科技支撑。

  “这正是我们集团持之以恒努力的方向。”在成都环境集团相关负责人看来,此次成都环境集团入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项目也正是瞄准突破环保领域的共性关键技术尤其是“卡脖子”技术。

  而此次入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科技创新项目中的一个子课题,正是成都环境集团博士团队的技术攻关课题。“我们集团聚焦未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组建博士团队,梳理形成了12项技术攻关课题。”成都环境集团技术中心(总工办)主任白鹏表示,博士团队课题的顺利开展将成为集团技术创新自身发展的源动力,有助于形成集团自主研发体系、培育自身研发队伍。

  目前,王莹作为成都环境集团博士团队中的一员,即将参与入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项目的启动会,“我们国内的团队与国外的研发团队会进行深入交流,这个项目也是成都环境集团推进开放创新,更加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关键一步,我们将全力以赴把这步走稳走好。”(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