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周锐:幸福的研磨者 让成都弥漫“咖啡香气”
2021年10月29日 11:54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29日电   近两年,成都的咖啡店正在极速“生长”,遍地的咖啡小店数不胜数。在网络上搜索“咖啡店”三个字,关联结果数不胜数。

图为周锐。(双流区残联供图)
图为周锐。(双流区残联供图)

  在这股咖啡浪潮之中,有一位从事咖啡贸易的残障人士,他将热爱投入咖啡事业,满腔情感倾注,在生动诠释自强、自立精神的同时,也活出洒脱与恣意,他就是周锐。

  1991年,周锐出生在成都双流。职高毕业后,他进过电子厂,做过电梯安装维修工人,前后换过多份工作。那时的他,浑身总有使不完的劲儿,看到什么都想试,想到什么就去干。

图为周锐。(双流区残联供图)
图为周锐。(双流区残联供图)

  2014年春节,周锐和家里亲戚聊天,谈到未来的打算。有一位从事咖啡相关工作的亲戚说,自己手里有咖啡豆的货源,质量很好,但是没有合适的市场拓展人员。周锐马上说道:“我来。”

  那时,成都的咖啡馆远没有今天这么多,双流区的咖啡馆就更少了。他们的前路,并不好走。但好在年轻,有试错的机会,周锐说干就干。

  那一年,周锐跑遍了成都大大小小的咖啡馆,推销咖啡豆。为了有更多的时间跑业务,他从8时跑到20时,中午吃了饭,稍稍休息一下,下午又接着跑,就像个陀螺,一直转。

  刚开始,因为口头表达能力有限,客户听不明白,他就多解释几遍。“客户听不懂,我就一直说,一遍不清楚我就说两遍、三遍,直到他们听懂了为止。”时间长了,周锐对咖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咖啡馆的老板们都对这个执着的小伙子印象深刻,于是,机会便来了。

  跑了一年业务后,有个客户找到他,说想在达州开一家咖啡馆,让他帮忙筹备。筹备的过程包括咖啡豆的选择、品类到制作咖啡,整个流程做一遍。做完这一单,收获颇丰,周锐尝到了甜头,眼界也开阔了不少,开始不满足于每天跑业务。

  2015年2月,周锐成立了自己第一家咖啡贸易公司。初次创业,因为渠道、信息的缺乏,加上经验不足,他失败了。失败并不可怕。2016年,周锐又和两位朋友一起合伙,开了第二家公司,截至目前已经营了近6年。

  说起那时遇到的困难,周锐笑着回忆道,公司刚开始只有三个合伙人,分工不明确,加上业务太少,有一段时间里,利润根本无法支撑开销,好在三个人齐心协力,终于也扛过来了。

  目前,公司的经营一切正常,主要从事咖啡贸易,奶茶及相关设备等原材料的供应。原本三个人的团队,现在也变成了二十人,线上有店铺,还有一个近800平方米的仓库。如今,周锐的公司早已步入正轨,合作的商家达700多家,遍布四川,可他们的脚步却并不停歇。

  虽然身有残疾,可周锐从来不把自己当做残疾人。学生时代,母亲安排周锐去办残疾证,他死活不肯去。“我从不把自己当残疾人,只是有点缺陷,而这点缺陷,仅仅只是在表达上有一点点问题。”

  跑业务的时候,周围的人并不看好他,毕竟销售对表达能力要求很高,可周锐却凭着自己的不懈努力,让别人刮目相看。“遇到困难,我就当是给自己一个挑战。”坐在办公室里,周锐侃侃而谈,尽管有些发音不太清晰,但只要认真听,都能听懂。

  眼下,周锐和合伙人打算建立一个近1000平方米的冻库,主要用来存放水果和需要冷冻保鲜的用于做果茶的原料。说起未来,周锐的眼里闪着光芒,话语里透着憧憬。“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必然为你打开一扇窗。一定要去学习,去进步,去磨练自己!天无绝人之路,尽管万事开头难,但只要努力,难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不努力,那么就会一直难。一切尽力而为,尽全力而为。”

  为鼓励并带动更多的残疾朋友就业创业,周锐表示,愿意利用自己多年的从业经验和咖啡方面的专业知识,为从事咖啡行业的残疾朋友提供培训和咨询,力所能及地帮助有需要的残疾朋友,带给大家一些生活的正能量。(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