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四川盐源:勇担新使命 奋楫再出发
2021年11月01日 10:52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1日电 (汤雁岳依桐)中国共产党盐源县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日前落幕。本次大会是在“两个大局”交织、“两个百年”交汇、“两个五年”交接[1]的重要历史节点上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未来,盐源全县上下将乘势而上、拼搏竞进,勇担新使命、奋楫再出发,彰显笮都新魅力,锻造盐源新实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盐源而努力奋斗。

中共盐源县委书记尹江涛做大会报告。

  盐源县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盐源始终坚持紧跟紧随、对标对表,“两个维护”坚决有力;始终坚持尽锐出战、精准施策,脱贫攻坚全线告捷;始终坚持奋勇争先、苦干实干,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始终坚持改革驱动、创新引领,发展活力有效释放;始终坚持共建共治、融合发展,城乡魅力不断彰显;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惠民利民,民生福祉不断改善;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本底不断筑牢;始终坚持统筹协调、综合治理,和谐根基更加稳固;始终坚持大抓党建、抓大党建,政治生态风清气正;始终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凝聚无穷智慧力量。

大会现场。
大会现场。

  盐源五年来的辉煌成就,是全方位的、开拓性的。最振奋人心的是,摘掉了长达25年的国定贫困县帽子,盐源儿女与全国人民一道实现全面小康,昂首阔步迈入了新时代。最令人欣慰的是,办成了一些长期接续奋斗、终于开花结果的好事,办成了一些牵一发动全身、关乎发展全局的大事,办成了一些破题开局、有利于长远的难事。最温暖民心的是,过去五年是教育医疗资源增量最大、新建公路里程最长、城乡住房改善数量最多、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老百姓过上了越来越火的新生活。最难能可贵的是,在共克时艰、团结奋进的日子里,党员干部凝心聚力、担当作为,各族群众顽强不屈、守望相助,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不畏艰险、坚韧不拔、团结进取、敢拼敢赢”的精神丰碑。

大会现场。
大会现场。

  今后五年,是盐源开启新征程、迈好第一步的关键期。喜迎党的二十大,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将是这五年最振奋人心、最伟大光荣的历史使命。

  今后五年盐源奋斗目标是:

  ——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发展后劲充足有力,经济增速保持高于全州平均水平,经济总量突破180亿元,力争达到200亿元,财税收入显著提高、产业结构显著优化、经济活力显著增强,县域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城乡融合彰显新魅力。坚持规划大手笔、建设出精品,实现管理精细化、全域一体化,美丽县城、美丽乡村、美丽森林、美丽田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城乡发展内涵、品质和颜值明显提升,更加宜居宜业宜游。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参与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大香格里拉旅游圈、攀西经济区产业分工协作,在全省、全州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增速高于全州平均水平。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实现全面衔接,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和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得到更好满足。

  ——生态文明步入新阶段。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保持全国、全省领先,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成为常态,城乡环境更加优美,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成效明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生产生活方式更加绿色低碳,自然生态美景永驻盐源。

  ——社会文明实现新进步。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全面胜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公共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新时代盐源精神更加彰显。

  ——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更加彰显,基层治理体系日趋完善,社会治理能力明显提高,平安盐源、法治盐源建设深入推进,数智治理体系初步建成,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党的建设开创新局面。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各级领导班子更加坚强有力,党员干部队伍作风素质更加过硬,政治生态更加风清气正。

  盐源将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建设“魅力笮都、实力盐源”锻造硬核支撑;着力走好特色振兴之路,为建设“魅力笮都、实力盐源”筑牢稳固根基;着力优化格局提升品质,为建设“魅力笮都、实力盐源”拓展发展空间;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建设“魅力笮都、实力盐源”注入强劲动能;着力提升群众生活品质,为建设“魅力笮都、实力盐源”凝聚民心民力;着力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为建设“魅力笮都、实力盐源”提供精神力量;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为建设“魅力笮都、实力盐源”营造良好环境。(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