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1日电 (吴平华 罗怡 杨颜铭 )“我们素昧平生、非亲非故,没想到竟可以跨越时空,结下这份弥足珍贵的血缘情分。因为有您,生命之光重新照进我的至暗生活……”写信人是广西一家医院的白血病患者,收信人是国网资阳供电公司员工张建平。
两人相距千里、素不相识,因何结缘?
患者在感谢信中提到,今年四月份,她被确诊为白血病,这噩耗一度让家庭陷入绝境,每天都在等待合适的配型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几个月后终于盼来了“希望之光”。千里之外的张建平义捐造血干细胞让她重获新生。
奉献无私大爱,续写生命奇迹,这是一场跨越千里的爱心救援,一场无关血缘的生命续航。“我的血液能流淌在另一个人的身体里,让她健康平安,这是一种爱的传递,希望更多的人加入捐献队伍。”感谢信中传递的真切感激之情让张建平心生感动。
萌生念头坚定成为捐献志愿者
“有些事情总要有人敢为人先,现在我是一名预备党员,更应该积极地去做一些助人为乐的事。”今年35岁的张建平是国网资阳供电公司所属安岳变电检修班班长。
为何会萌生捐献念头?还得从两年前一场体检说起。
2019年12月,张建平在安岳县人民体检时看到了一幅关于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宣传展板,“没想太多,就按照相关流程填写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登记表,并通过了血样采集,成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一员。“张建平说,此前就看到过一则关于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公益广告,当时就萌生了捐献的想法。

在查阅大量资料后,张建平了解到现在的造血干细胞捐献方式很轻松,对身体没有影响,基本一两周后身体机能就恢复正常。这让他更加坚定了捐献意愿,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挽救一个生命,一个家庭。
而张建平的这个决定也得到了家人们的支持。“以为会不理解我,没想到我讲清楚后,他们表示只要自己身体健康,并能给患者和患者家庭带去希望,就大力支持。”
让他没想到的是,仅仅过了一年多,就等到了救人的机会。
从未迟疑奔赴一场生命之约
“你的干细胞与一名白血病患者初配成功,请问你是否愿意进行捐献?”今年6月24日,张建平接到了四川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没有一刻迟疑,干脆地回答:“我愿意捐献!”
“从报名那天起,就做好了随时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心理准备。没想到会这么幸运,还真与有需要的人配型成功了。”回忆起当时接到通知的场景,张建平还略显激动。
据了解,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救治白血病等血液病的主要手段。这种治疗方法在亲属之间的配型几率较大,在无关人群中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配型成功的几率极低,仅为十万分之一甚至更低。
在后续的高分辨配型中,张建平与患者的HLA高分子配型成功达到10个点的相合程度,十万个案例中,只有一例能达到如此条件。“这其实是一种缘分。”张建平一再强调。
本以为捐献会一切顺畅,没想到中途还出现了不少“小插曲”。9月,张建平的体检报告结果出来了,他患有心脏早搏问题,需要进一步咨询医生进行检查和治疗。“内心相当忐忑,如果因为这个问题影响了捐献,患者重生的希望落空,那该怎么办。”张建平慌了。
想到千里之外的受赠者命悬一线,他决定再到华西医院心内科进行诊疗。咨询后得知自己的病情在接受治疗后不影响造血干细胞的捐献。那一刻,他忐忑的心终于安定了。

一个月的药物治疗后,张建平的心脏早搏复查结果很乐观,彻底排除了风险,各项捐献流程得以顺利推进。续航生命的“种子”复活了。
千里相连弥足珍贵的“血缘情分”
10月22日,一场跨越千里的救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开启。
张建平躺在病床上,血液从手臂插着的针管缓缓流出,通过血细胞分离机筛出造血干细胞后,余血又顺着另一根导管,输送回他的体内。
经过3个多小时的采集和分离后,医院从张建平身上提取出了246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浮液,并在第一时间通过飞机运往广西。
千里之外,有一位素不相识,身患白血病的“有缘人”,对他捐赠的这份“生命的礼物”翘首以盼。
捐献过程中,张建平需要长久保持一个姿势不动,三个多小时,手臂难免有些酸胀,但他全程没道一声累,“想到能救助患者,觉得浑身都是劲。”
谈到这次捐献感受,张建平坦言,有过紧张担心,毕竟是第一次捐献。但想到对患者来说,这可能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能够通过捐献造血干细胞,增加患者生的希望,还是非常欣慰和自豪。
之所以能成功捐出造血干细胞,张建平认为这是一种缘分,也是了却心愿的一次实践。虽然和患者没有血缘关系,但通过造血干细胞的联系,有了弥足珍贵的“血缘情分”。
生活中的张建平也经常助人为乐,公司开展的“红细胞”志愿服务、爱心捐赠活动总能看到他的身影。此外,他还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一名月捐者,从2019年底起,每月通过支付宝向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办事处捐献固定金额去帮助中国贫困山区的留守儿童,困难儿童。“人一辈子,总要做些有意义的事来体现人生价值,我也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希望通过实践善行给他们做个好榜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