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珙县:立足转型升级 找准资源大县迈向工业强县 “门道”
2021年11月18日 14:53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18日电 (吴平华 单华燕 )舒展今日珙县的经济画卷,转型升级所演绎的神奇篇章跃然纸上:在四川省宜宾威力斯浮法玻璃制造有限公司,石英砂就地转化为超白玻璃,形成了“石英砂—超白玻璃”产业链条;在双慧陶瓷有限公司,陶土就地转化成陶瓷,形成了陶土—陶瓷产业链条……珙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工业强县的回响格外嘹亮,转型升级正在汇聚起强大的发展势能。

  找准资源大县迈向工业强县“门道”

珙县城市。单华燕 摄
珙县城市。单华燕 摄

  珙县矿产资源丰富,高达13亿吨的无烟煤、3亿吨的优质陶瓷(原料)富矿,理论蕴藏量8.21万千瓦水能资源、2.3亿吨优质硫铁矿,4700万吨石英矿,以及石灰石、玄武岩、大理石、高品位耐火粘土矿等优质矿给珙县带上了物华天宝的桂冠。发展以煤、石灰石开采为主的工业经济成为珙县的不二选择。然而,采煤挖矿、坐地生财的传统粗放发展终难以持续,昔日的“煤炭之城”,转型升级,引领资源大县向工业强县的跨越势在必行。

  思想能否破冰,决定着行动能否突围。珙县县委、县政府一班人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珙县的发展之路很快从“山重水复”处跃到了“柳暗花明”时:珙县围绕宜宾市委、市政府“产业发展双轮驱动”战略,深入推进煤炭、水泥、陶瓷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综合能源、绿色建材等新兴产业,积极探索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的新路子,已初步形成了以综合能源和绿色建材为主导的工业产业体系。目前全县有规上工业企业62户,预计今年工业总产值达115亿元左右。其中,综合能源企业14户,预计全年实现产值56亿元,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的49%;有绿色建材产业29户,预计全年实现产值42亿元,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的36%。

  从结构到服务全力加速

提升后的设施。单华燕 摄
提升后的设施。单华燕 摄

  珙县县委、县政府深知,要实现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务必从“点”到“面”,形成燎原之势,方可全胜。珙县的转型升级从“点”上开花,从“细微”处入手,达到“面”上突破、“全力”加速。

  经开区是转型升级的主战场。珙县抢抓区域空间重构机遇,全面拓展县经开区发展空间,科学有序做好空间规划、用地指标、能耗指标、环境容量、基础设施等各项工作,加速县经开区拓区扩容,积极争创全省“5+1”重点特色园区………这些极具操作性的发展措施为经开区松了绑、强了筋、健了骨,让入驻企业得以在更广阔的天地振翅高飞。

  政务服务是转型升级最和谐动听的配乐。珙县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全天候、零见面、免费邮寄、最多跑一次”政务服务,在全市率先建成县域副中心政务服务分中心并投入使用。组建5个“优化营商环境服务团”,开展“三亮”行动、“访企问政”活动,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我们选择入驻珙县除了珙县有着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外,良好的营商环境也是重要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双慧陶瓷有限公司的办公室主任吴开洪说道。

  在机遇和挑战中好戏连台

  中国共产党宜宾市第六次代表大会聚焦“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家区域中心城市而不懈奋斗”这一主题,作出一系列前瞻布局、科学谋划。珙县结合自身发展定位,在机遇和挑战中好戏连台。

  ——在综合能源方面,将重点围绕高质量推进页岩气、煤层气勘探开发和就地转化利用,力争到2025年综合能源产值达100亿元以上,建设国家级新能源(页岩气)综合开发基地。

  ——在绿色建材方面,将重点围绕建设玻璃产业、钙精深加工产业,持续推进水泥、陶瓷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玻璃新材料、玄武岩新材料、装配式建筑和现代钙业等新兴产业,力争到2025年绿色建材产值达120亿元以上,建设四川省绿色建材特色产业基地。

  ——在节能环保配套产业方面,将重点围绕高起点建设表面处理集中区,深度利用川南唯一表面处理集中区优势,协同配套智能终端、高端装备制造、医疗器械等全市“5+1”工业产业,力争到2025年节能环保配套产业产值达180亿元以上,建设宜宾高端成长型产业功能配套基地。

  决策的高度决定了发展的跨度。未来五年,珙县将深入贯彻落实宜宾市委、市政府“现代工业强市”决策部署,坚定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积极抢抓宜宾高水平建设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历史机遇,着力构建产业集群,着力招大引强,全力推动资源大县向工业强县转型升级,力争到202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突破450亿元,园区营业收入达到500亿元以上,成功创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省级绿色技术综合发展先进县。

  敢立潮头唱大风,且看今朝踏歌行。在新一轮发展大潮中,珙县已抢得先机。(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