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18日电 (刘刚 雨宣)今年以来,雅安市雨城区民政局突出制度措施“精准化”,积极探索“政府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家庭尽责”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模式,全方位织密未成年人“保护网”。

政府主导 健全“工作协同网”
雨城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区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未保”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雨城区民政局,全面统筹协调全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雨城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有28家,牢固树立未成年人保护“一盘棋”思想,既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团结协作;在寒暑假期间,联合公安、检察等执法部门开展未成年人进出娱乐场所集中整治行动。联合雨城区检察院构建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行政与司法“双引擎”工作机制,设立“雨城区未成年人保护联合办公室”和“‘未雨情’派驻区民政局工作室”,雨城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正式进入“检察+民政”的“双引擎”时代。

分类施策 织密“兜底保障网”
“未保”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通过调查摸底,建立了动态管理机制。指导各镇街全面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摸底排查,不断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信息管理台账,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境儿童纳入特困供养、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政策保障范围;全面落实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委托监护责任制度,确保每一个未成年人都有监护责任人,累计签订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委托监护责任确认书》560份,切实兜住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底线;深化实施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关爱保护行动,采取“共案+个案”和“分散+集中”的方式,开展巡察巡访、救助帮扶等五个方面的关爱保护服务,协调建设碧峰峡镇名扬村、东城街道水中社区等4个村(社区)关爱示范点。截至目前,已开展巡察巡访3000余人次,开展各种关爱活动34次,个案保护7例,全面提升了救助保护效果。
社会参与 共筑“社会关爱网”
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引入专业社会组织开展系列关爱保障活动。指导社会组织通过入户走访、问卷调查、统计汇总等形式,科学分析全区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分布、数量、类型等基本信息,实现“一人一档”数字化、系统化管理;强化宣传,引导社会参与,整合未成年人保护热线,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等多种渠道向社会公布,持续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系列活动,累计发放宣传资料6000余份,强化全社会保护儿童权益意识,提高未成年人自我保护能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浓厚氛围;联合四川农业大学志愿者、党员志愿服务队、青年公益服务中心等社会组织,在水中社区、名场村等村(社区)开展了安全教育、禁毒教育、心理健康辅导等志愿服务行动,及时帮助农村留守和困境儿童解决生活和学习上遇到的突出困难与问题。
培训指导 强化“家庭守护网”
“分层级、多样化、可操作、全覆盖”指导社会组织对接联系四川农业大学、雅安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老师,对全区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进行业务培训,重点培训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家庭教育和关爱政策、法规,突出基层儿童工作人员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家庭走访、信息更新、强制报告等重点内容。截至目前,共举办培训班12期,培训500余人次,基层儿童工作队伍素质不断提高,有效打通了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服务“最后一公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