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2月1日电 (杨贵香 何永美) “以前在外面打工,离家远,照顾不到家,现在就在基地里面打工,又可以学技术,一天还有100元的工资,就在家门口挣钱,很方便!”近日,在壤塘尕多乡瑟谷村活动室满面笑容的群众在村部有序地排着队,依次领取瑟谷村农业产业园区务工工资。

壤塘县尕多乡瑟谷村地广人稀,是典型的半农半牧地区,曾经普遍以种植青稞、马铃薯为主。产量低,品种少,仅能满足日常生活,当地村民吃菜难、吃菜贵,近年来,壤塘因地制宜,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和省内对口帮扶力量,在瑟谷村流转土地兴建起高原蔬菜基地,通过公司、基地和农户相结合的模式,壤塘已培育蔬菜合作社、企业和种植大户10多个,技术人员手把手教种植技术,引导农牧民种上香菜、莴苣、萝卜……短短几年,瑟谷村依托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等优势,大力发展高原蔬菜种植,产品错峰上市,卖到成渝等地,成为当地农牧民稳定增收的致富产业。

“以前种青稞和洋芋,靠天吃饭,收入不高。现在把土地流转给蔬菜基地,每亩土地年流转费450元。我还在基地里打工学技术,每天都有收入。”村民达尔格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
据悉,瑟谷村建立占地1100余亩的蔬菜基地,示范种植高原生态蔬菜。每年除土地流转费,农牧民还能在基地务工6个多月,学习实用技能,拓宽收入渠道,有效助力壤塘乡村振兴。
“这次发放其中两个月的劳务收入40余万元,全村整年的劳务支出差不多有110万,户均达到2800余元,接下来,我们将与基地加大沟通,做好衔接,加大生态园区的建设,提供更多的务工岗位,惠及更多的群众”该村第一书记何金兴说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