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2月2日电 (李鑫)近日,中冶集团在成都组织召开科技成果鉴定会,中国十九冶五项科技成果通过鉴定委员会专家鉴定,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和国内先进水平。
此次鉴定会由中冶集团科技与信息化管理部科技成果处处长刘作信主持,来自西南交大、中国一冶、中国五冶、中冶建工、广州大学、铁科(成都)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的七名专家,中国十九冶副总工程师胡伟山,集团公司技术质量管理部及成果研发相关人员参加会议。
会上,刘作信介绍了2021年中冶集团科技成果鉴定情况,并对本次鉴定会提出了相关要求。七位专家认真听取了各项成果关键技术汇报,详细审阅了相关鉴定资料,经过质询和讨论后,专家组一致认为中国十九冶提交的各项鉴定资料完整齐全,内容翔实,符合中冶集团科技成果鉴定要求,技术操作性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五项成果全部通过鉴定。
其中,《高支撑区钢管桩组合支架法施工在现浇桥梁中的研究与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成果研制了一套整体横移系统,实现了高支撑条件下满堂脚手架整体移动,显著降低了施工作业量,缩短了施工周期。《海岸滩涂地旋流池逆作法施工技术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该成果已获授权发明专利1件,省级工法1项,开发了外环拉森钢板桩与中环高压旋喷桩组合止水止淤体系,实现了海岸滩涂地深基坑高效止水止淤。《城市综合管廊连续沉箱施工工艺研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该成果获得省部级工法1项,成果已在昆明市春雨路道路提升恢复工程中成功应用,研发的沉箱近接施工技术,可显著降低基坑开挖对临近设施的施工扰动。《大型连铸机高效运营维保关键技术研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该成果已获授权专利2件,发表学术论文2篇,成功应用于广西柳钢转炉炼钢厂,社会经济效益显著。《高填方区路基及基层快速建造技术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成果开发了水稳层两次摊铺一次成型施工技术,突破了现有规范中基层分层施工的工艺限制,提高了工效,获授权专利6件,省级工法1项,成功应用于泸州市二环路(纳溪段)工程等项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