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2月6日电 刚刚落幕的第二届“中国城市治理创新优秀案例奖”选拔颁奖大会传来好消息,成都市武侯区“党建引领信托制物业服务模式”等10项目获得优胜奖。

从194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成都武侯区委的“党建引领信托制物业服务模式”获专家点赞,评语为:以机制创新解决“信任缺失”的物业通病,形成社区开放互惠的“信义关系”,为社区治理提供民主协商平台。

2019年启动试点以来,截至目前武侯区已落地实施信托制物业小区23个,在成都全面推广并落地近100个小区,还有200多个小区正在推进中,涵盖了商品楼盘、老旧小区、农民集中安置区等不同类型。

目前,“党建引领信托制物业服务模式”已走出四川、辐射全国,北京、浙江、河南、海南等多地前来学习考察并推广实施。
住宅小区物业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小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是反映城市经济社会建设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于1990年建区的武侯区,也曾因老旧小区多、物业矛盾多,年均市民投诉量达5000多件。
“无论是‘包干制’还是‘酬金制’,这些传统物业管理模式都存在无法理顺业主与物业企业利益关系,业主较物业企业弱势等弊端。”武侯区社治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制度化变革物业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2018年起,由武侯区委社治委牵头,在历经头脑风暴闭门会议、“信托制”物业可行性论证、社区基金会立项开启试点等一系列里程碑事件之后,武侯区于2019年将“信托制”物业服务模式导入小区。
所谓信托制物业模式,就是运用《信托法》的理念,对物业管理进行制度机制重构,将原来的业主和物业公司双方的买卖关系,变成以业主大会为委托人、物业公司为受托人、全体业主为受益人的三方信义关系,通过公开透明、开放参与、信义为本的制度机制,实现业主权益和小区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而在武侯区的这场率先尝试中,风华苑小区最早“破冰”。于2001年建成的风华苑小区,以前物业采用的是包干制,居民按照0.8-1.2元/平方米的标准向物管公司支付物业费,物管公司自负盈亏。但因建成时间久,小区老化问题越来越集中,需要花钱的地方也越来越多。虽然物业公司认为该涨物业费,但小区业主却不认同,双方关系一度降至冰点。
2019年底,风华苑尝试引入“信托制”物业管理模式。一系列改变随之而来:
——建立共有基金,重构财产权属关系。将物业费和停车费、广告费等小区收入设为共有基金,属于全体业主共有,物业公司按照约定比例提取酬金,剩余部分全部用于小区服务。
——搭建公开平台,保障业主财务知情权。在实行共有基金“双密码”账户管理的基础上,研发信托物业信息平台,每位业主可以在手机上随时查看每一笔收支账目,以及所有财务凭证,大到分门别类的总账、小到保洁物资的采买等等,所有数据实时更新,全部账目明明白白。
——推行开放预算,保障业主自主决定权。业主是小区主人,小区怎么管,业主说了算。年初,物业公司和业委会牵头,邀请业主广泛参与,按照质价相符和量入为出的原则,协商确定物业标准,编制收支预算,充分保障业主自主权。
——创立监察人制度,实现多元协同共治。将社区、小区党组织和居委会以及聘请律师、会计师等确定为监察人,写入信托物业合同,明确其享有与业主同等监督权,既可监督物业公司履职,也能监督业委会行权,打通了党组织、社会主体参与小区治理的制度化渠道。
一揽子的改变,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在风华苑小区,每月物业费和公共收益约10万元。包干制下,物业公司每月利润约4.5万元,用于物业服务的有5.5万元;信托制实施后,按照约定15%的酬金比例,物业公司每月酬金1.5万元,用于物业服务的资金则提高到8.5万元,增幅达54%。去年10月,在信任加分之下,业主们主动提出上涨物业费,以期享受更好服务。
在武侯区已实行信托治理的23小区院落中,管理服务质量普遍提高,物业缴费率、居民满意度提升至90%以上,小区矛盾纠纷减少90%以上,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
在党建引领与居民自治、问题导向与源头治理、改革创新与依法治理、重点突破与拓展延伸这四组相向而行的关系中,武侯区力求结合与平衡。“信托物业服务模式带来了物业管理服务改革的‘五个创新’:新的思路,新的法律保障,新的关系,新的利益结构,新的战略、方向和高度。”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徐家良说。
12月4日,“成都信义治理研讨会暨成都社区信义治理研究院启动仪式”正式举行,标志着以信托制物业服务模式为起点,推动成都信义治理迈入“产学研”2.0阶段。据武侯区社治委相关负责人透露,该区将持续推进这项工作,让更多人享受到良法善治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在此基础上,还将把信托制物业的“信义”理念,拓展到基层治理的更广领域,如社区治理专项保障资金管理使用、社区公共空间运营托管、小区邻里共享等,探索形成以社会多元主体之间的信任和互利为基础、保障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的信义治理体系,推动建立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