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2月7日电 (胡国强)近来,泸州市江阳区南城街道以全市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试点街道为契机,以跨部门、跨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为着力点,强化执法职责、创新监管模式、加强执法保障,推动执法部门整合和执法重心下移,努力构建“综合执法+网格执法”的全覆盖执法新体系
梳理权责清单,强化执法职责。整合资源提效率,打破原有执法壁垒,整合街道市场监管所、城管执法队、综合执法办、安全生产执法等力量资源,成立综合行政执法队,以街道名义开展执法,推动街道执法“碎片化”向“一体化”转变,解决“令出多方,各管一段”问题,避免重复执法和推诿扯皮现象。明确事权增效能,厘清区级部门与街道两级执法边界,梳理承接行政权力事项583项,高频行政权力事项45项,以街道名义开展事权范围内精准执法,未下放的行政执法事项,按“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方式开展配合执法,避免多头执法、权责不清、执法缺位等现象,有效解决基层执法“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问题。梳理清单出效果,以厘清职能为“着力点”,推进权力清单标准化建设,明确每项权限名称、依据和监督方式,以及与职权对应的责任事项,形成权力事项清单,做到“于法有据”“有责有权”。按照“一员多岗”原则,对执法人员实行定岗定责,建立健全职责明晰、协作配合的责任清单体系。
创新执法模式,延伸执法触角。配强一线执法力量,通过整合各支执法队伍力量、新招录执法辅助人员、吸纳社区网格员等方式,形成14名执法人员、78名辅助人员、27名网格员的执法力量体系,统筹行使街道法定、相关部门委托、延伸的行政执法事项。构建综合执法网格体系,实行关口前移,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开展执法监管,按照“多网合一”要求,将街道划分为27个网格,每个网格落实2名正式执法人员、2名辅助执法人员和1名网格员共同负责,构建“网格员吹哨、执法人员报到”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将改革前单一类别执法人员“满街跑”转变为综合执法人员“分片跑”,进一步优化工作布局。拓宽全域执法模式,搭建“1+6+27+13”执法新模式,根据网格特点统筹设置13个执法前哨站,构建1支队伍统筹协调、6个社区全面覆盖,27个网格精准定位、13个前哨站前置观察、靠前处置,条块结合、纵横联动的工作格局,着力实现基层移动办案全覆盖。
加强执法保障,激发干事热情。打造便民式主阵地,按照专业化、现代化、亲民化“三化”标准,提档升级原南城街道市场监管所,精心打造便民服务区,形成标准统一、功能齐备、特色突出的办公场所。目前,已配齐执法专用车、执法服装、执法记录仪等专用装备。配足人员编制经费,按照权随事转、人随事转、费随事转原则,整合派出机构副科级职数,由原市场监管所所长担任综合执法队队长,设3名副队长按正股级管理,全额保障派出人员人头公用经费支出,统筹落实下放执法人员党员权利、工会福利等,在岗位补贴、培训补助上向执证人员倾斜,派出人员目标绩效与街道干部同考核。用好激励助推器,落实执法人员成长激励政策,建立街道综合行政执法“传、帮、带”,加强岗前业务素质赋能,动员和鼓励执法人员报考执法证,提高执法队伍的执证率;建立关爱保障机制,从政治思想、工作关怀等方面推动对执法人员的帮扶,做到爱而有加、帮而有理、扶而有度,进一步扩宽执法人员职业发展空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