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自贡大安区:破解劳动教育难题 “五维四驱”模式获实效
2021年12月28日 20:15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韩金雨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12月28日电 (吴平华 李世新 郭春曾艳 )为破解学校劳动教育落地见效难题,丰富劳动教育内容,拓宽劳动教育途径方法,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构建劳动教育新形态。大安区教育和体育局探索实践“五维四驱”劳动教育模式,将劳动教育与“课堂教育、日常生活、社会实践、农耕文化、创新活动”“五维”融合,实施“课程、实践、生活、活动”四轮驱动,切实让劳动教育“实起来,勤起来,创起来”。

正在进行的劳动教育。李世新 摄
正在进行的劳动教育。李世新 摄

  占领课程“主阵地” “开”出多样性

  区教育和体育局将劳动教育全面、多样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必修课程充分保障。各校每周1节劳动教育课,引导学生树立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具备劳动能力。学科教育渗透融合。引导教师自觉将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提升学科教学内涵。如在语文学科中,设计与劳动有关的作文训练,开展新时代劳动的演讲、辩论赛等。主题教育持续开展。学校通过开展主题班团队活动、国旗下演讲、专家讲座、视频展播等多种方式,向学生们宣讲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创新创业精神等,全方位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氛围。

  开辟实践“小基地” “种”出新生机

  为建立多元立体、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实践空间,学校统筹各方资源,本着“地尽其力、物尽其用”的原则,将校园每一个角落、每一寸土地都进行规划设计,不断丰富拓展劳动教育的实践场所,打造劳动实践精品服务“小基地”。三多寨初级中学的劳动实践基地、何新学区约5000平方米的劳动教育基地和鸳鸯学校的18亩水塘和7亩土地。由学校统一购置和管理劳动工具,让学生自己翻地、播种、收获。教师和学生成为了劳动的主导者,师生通过田间劳作,掌握基本的劳作技能,体验集体劳动的快乐,享受劳动成果的喜悦。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加强劳动教育,不能止于课堂,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重要。学校一方面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班级微信群等方式对劳动教育的相关文件进行宣传,引起家长们的重视,一方面广泛引导家长担任家庭劳动实践导师,随时指导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地进行劳动。每年有针对性地让孩子掌握一到两项生活技能,如收拾房间、洗衣、做饭等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在班级开展劳动实践时,把有劳动经验的家长“请进来”开展指导活动,通过大手拉小手,让家校共育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劳动教育课合影。李世新 摄
劳动教育课合影。李世新 摄

  结合活动“大课堂” “展”出丰富性

  利用现有资源和社会资源,引领劳动教育发展新高度。常规劳动持之以恒。以“教室无扫帚行动”“校园环境治理行动”为抓手,发动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做好教室、公区清洁卫生和寝室清洁内务整理,每天都可以看到学生在班级公共卫生区域辛勤忙碌着,或清扫落叶,或拾捡垃圾,为校园的干净整洁贡献自己的力量。社团活动大展身手。学校结合美育、体育推动“五育”融合发展,开设绘画、书法、草编、手工DIY、篮球、足球等社团积极引导学生在社团活动中融入劳动体验。志愿服务引领监督。学校整合敬老院、儿童福利院、图书馆、博物馆等让学生进行公益劳动,坚持开展志愿服务,在志愿服务中成就自己、造福他人。

  大安区教育和体育局依托开展劳动教育促进“五育”融合,劳动教育正发挥着其综合育人价值。(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