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大安区农村改革硕果累累:释放乡村振兴新动能
2022年01月17日 15:02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1月17日电 (吴平华 缪静)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农民增收步伐加快,农村环境越来越美……近年来,大安区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以“1246”发展战略为主线,牢牢把握“系统推进、分类统筹、要素聚合、红利转化”的核心要求,突出“三坚持、三头号”,加快形成与之匹配的全新要素分布形态,催生了更深层次、更具实效的改革效应,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大安乡村”正在逐渐形成。

  近日,好消息传来:四川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农业农村厅发布2021年度四川省农村改革工作先进县(市、区)名单公示,大安区榜上有名。同时公示的拟命名四川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名单中,大安区肉鸡现代农业园区名列其中。此外,新店镇何院村、共和村拟被命名为2021年度乡村振兴示范村;大山铺镇伍家村拟被命名为2021年度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优秀村。

坚持把农村改革当作“头号工程”

  构建高位推进体系

参与互动的市民。缪静 摄
参与互动的市民。缪静 摄

  隆冬时节,行走在大安区的乡间小路上,水净、村美、民富的美好图景徐徐展现,一处处居民聚居点整洁美丽,农家乐、采摘园四处“开花”,“农业+康养”“农业+旅游”“农业+文创”等新业态串珠成线……希望的田野上释放着乡村振兴的无限动能。这些变化的背后,是该区聚焦民生关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大安区始终把农村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强化组织领导,狠抓责任落实,形成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为构建高效推动的指挥体系,该区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设置农业和农村体制改革专项小组,由区委书记挂帅指挥,29名县级领导分片督战,37个成员单位、18个牵头部门、11个镇街各司其职,出台年度改革专项方案26个,细化任务措施4大类34项,共计打造区级示范点位9个。

  为确保改革事项按照预定的时间表有序推进,大安区建立了多层并推的督察体系,聚焦重大改革事项、重要改革领域、重点关键环节,推行党委巡察、党委政府重点工作督察、人大常委会视察、深改办常态化督察“四察并举”机制,以“四不两直”工作方式,强化对改革工作推进的督促指导。

  健全多级并进的要素保障体系,成为改革成败的关键一招。近年来,大安区探索实施“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贷款”“经济林木果权抵押贷款”“乡村振兴贷款”“政策担保+交易见证+风险补偿”等农村融资服务,全年累计发放乡村振兴贷5577万元,涉农企业提升贷900万元;精准安排乡村振兴衔接补助资金6692万元,用于产业发展、就业扶持、基础公共设施改善等100余个项目建设;认真开展“三区三线”试划工作,划定永农保护范围25.62万亩,划定耕地保护面积26.63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3万亩,统筹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和乡村振兴发展建设用地。

坚持把任务落实当作“头号目标”

  成果丰硕成效显著

成片的产业。缪静 摄
成片的产业。缪静 摄

  “小康不小康,厕所算一桩。”厕所虽小,却是城市的一扇文明之窗。在大安区新店镇何院村,家家户户改建一新的厕所,让这个村落变得更加整洁。有着一技之长的村民陈家强不仅把自家厕所建得漂漂亮亮,他所在的工匠队伍还专门承接村里的小微工程,参与到左邻右舍的改厕工程中。变“旁边看”为“参与干”,变“一刀切”为“群众选”,变“请人干”为“自己干”,何院村运用“三变工作法”整村推进“厕所革命”,采取民主议事方式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接本村改厕工程,组织有劳动力、懂技术的本地农民,建立村级劳务工匠队伍,在带动就近就业的同时,有效地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增收。

  何院村求“变”壮大集体经济的案例,正是大安区大力实施农村改革的一个缩影。多年来,该区始终聚焦农村改革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科学规划、综合施策,推动农村改革成果走深走实。其中,纵深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收到良好成效。以开展合并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试点为例,该区以“3+2”产业为主导,通过“有偿服务”“入股分红”的获利模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百万村”“网红村”不断呈现,全省两项改革培训会便将新店镇新建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承接小微工程项目发展集体经济模式作为典型案例宣讲。截至目前,大安区统筹实施37个村整村推进“厕所革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圆满收官,预计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1%,65%以上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

  高效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培育、全力推进牛佛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全面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伴随着一项项改革落地生根、一个个问题迎刃而解、一波波“红利”惠民利民,2021年,大安区成功申报四川省第三批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省级试点区;全区共完成农民合作社及家庭农场13个项目建设,培育专合社示范社14个、家庭农场90个。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培育农民专合社219个、家庭农场390个、专业大户860家;出台《自贡市大安区农村宅基地审批和住房管理暂行办法》《大安区农村宅基地网格员管理办法》,发放《致全区广大农民朋友的一封信——农村宅基地和建房审批明白书》11万余份,健全了基层宅基地区、镇(街)、村三级管理体系,宅基地审批程序进一步规范。

坚持把探索创新当作“头号抓手”

  形成突破发展经验

  闻鸡起舞,一呼百应——这是大安人对龙头企业立华牧业的形象诠释。围绕肉鸡产业,大安辖区内与之配套的服务业蓬勃发展,带动运输、免疫、抓鸡、建棚等行业1000多人就业,间接带动上下游近200家企业发展,一只“金凤凰”串起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近年来,大安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及全省园区现场会精神,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契机,助推全省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构建,立足发展实际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重点打造肉鸡全产业链条,以实施“年出栏3500万羽肉鸡一体化项目”为抓手,一张蓝图绘到底,带动农民稳定脱贫增收,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养鸡致富路”,也探索出以肉鸡为主导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大安模式”。

  2021年,大安区喜报频传——获批第三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创成省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省级乡村振兴先进镇1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2个、国家级乡村治理示范镇1个、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7个,并获评2020年度省级脱贫攻坚先进县。(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