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成都“90后”美女留学回国创业:让“成都范儿”的中式糕点走向世界
2022年01月25日 20:20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韩金雨
留学回国创业的“90后”老板李重升。 李重升 供图
留学回国创业的“90后”老板李重升。 李重升 供图

  中新网四川新闻1月25日电 (严心怡)最近,位于成都市春熙路的“桃桃升”现烤点心店正式开张迎客,这是成都“90后”女孩李重升转战美食界、创立“桃桃升”品牌以来,线下开业的第五家门店。

  谁曾想到,眼前这位被员工们亲切称为“李姐”的干练小姐姐,却是个美丽的“90后”女孩。8年前,李重升从英国留学回国后,曾先后做过企业招投标、广告策划、潮牌代理等工作,但从小就爱甜品美食的她却始终怀揣着一个“打理甜品糕点品牌”的梦想。

  终于在2018年,带着多年来工作积蓄和部分父母的资助资金,李重升创立了第一家“盒子家”线上甜品店。和创业小伙伴们一起开发的几款小甜品也迅速走红,甜品店第一个月就进入了盈利状态,这给予了她极大的信心。为扩大服务区域,紧接着第二家、第三家小店相继开张,均取得不错的预期。

李重升品尝自己团队研发制作的甜点。 李重升 供图
李重升品尝自己团队研发制作的甜点。 李重升 供图

  一时的成功,让李重升的创业之路非常顺利,也让她不知不觉中忽视了对风险的管控,加快了扩店的步伐。“九个月之内,‘盒子家’就陆续开张了11家直营店。”直到现在,说起当年扩店的冲动,李重升仍懊悔不已。过速的点位和人员扩张,带来的是区域布局失衡和管理漏洞不断暴露,还导致营运成本短时间内急剧增加,这对一名创业不久、资金积累和管理能力尚还欠缺的“90后”女孩来说,压力可想而知。

  “那段时间每月亏损60万,持续三个月,怎么遭得住!?”权衡之后李重升决定闭店止损。从高峰时的11家逐渐减少到2家店,并最终合并成为一家店。

李重升团队制作的中式糕点。 梅超
李重升团队制作的中式糕点。 梅超 摄

  最令李重升痛苦的是,闭店就意味着裁员,留下的员工也要降薪。“我的员工大多都是“95后”“00后”,我没有当好他们的大姐姐……”李重升愧疚地说。但李重升梳理发现,自己遭遇的教训虽说深刻,但并非致命,因为她发现缩店之后,自己的甜品店很快又盈利了,并迅速在同行业评比的西式点心热销榜单中攀升至第一名,并一直保持到现在。

  李重升受挫的心再次有了自信,但这一次,她却有了新的想法:“目前看,在年轻群体中,西式的甜品糕点占据着市场主流,中式糕点主要还在中老年市场。得年轻人者得天下,我何不吸收众家之长,打造一款以年轻人为目标群体的中式糕点呢?”

成都“桃桃升”现烤点心门店。 梅超
成都“桃桃升”现烤点心门店。 梅超 摄

  “中华糕点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我们具有足够的文化和市场自信创立自己的品牌。”李重升迅速行动了起来。从选址、装修、人员招聘,到产品研发、定制,再到LOGO设计,李重升参与到新品牌创立的每一个环节……2021年9月,第一家“桃桃升”现烤点心店在成都天仙桥北路诞生了。

  当一款款从传统中脱胎,博采中西特长的国潮小点心一经投入市场,迅速在成都糕点界掀起一股“中国风”:拉丝虎皮卷、鲜乳提子Q仔麻薯、超级挞、小麻花、麻辣火锅小贝……“糕点还能这么做?太走心了!”无论是一般消费者还是行业从业者,纷纷对眼前这些带有“成都范儿”的小点心异常青睐。很快,第一家“桃桃升”线下店盈利了,李重升创立一款深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甜品”品牌的梦想成真。

  但是,对李重升来说,品牌的创立只是第一步,如何做大做强?让品牌走得更远?是她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为汲取当年“盒子家”盲目扩店的教训,李重升和伙伴们为未来品牌发展和扩大制定了“直营+加盟店”模式:以输出标准和管理为主,走轻资产策略以控制运营成本。同时,重点布局全国三四线城市,并将当地人流量作为重要参数纳入选址考量。

前来“桃桃升”点心门店购买的市民络绎不绝。梅超
前来“桃桃升”点心门店购买的市民络绎不绝。梅超 摄

  2022年1月,李重升迎来了人生中的又一个开店高峰,一周之内,“桃桃升”加盟店就在贵州凯里、山西临汾,以及成都春熙路相继开张营业。李重升和她的“95后”“00后”小伙伴儿们奔波于各地,为当地的员工开展培训和进行门店标准化输出……

  “其实我心中有一个更大的梦想。”谈到未来,李重升陷入沉思,片刻之后她说:“我想让‘桃桃升’走向世界,让世界各地的人都能吃到带有‘成都范儿’的中式糕点!”(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