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3月30日电 (冉宏伟)在德阳什邡市禾丰镇和平村,石亭江边的河滩地一片青绿。三年前,12位党员带头出资种下的150亩青花椒长出了嫩嫩的花芽。旁边的养殖大棚里,一只只土鸡探出脑袋,不时到花椒园里觅食。沟渠旁,村集体经济合作联合社理事会成员黎昌武正带着三位村民安装喷灌设施,预计在6月前能够投入使用。
“去年花椒园初挂果20亩、收入8020元,400余只土鸡已出栏300多只,投入的3.6万元已回本。今年鲜花椒亩产预计300斤,收益可达5万元,9月打算再养一批土鸡,加工成腊鸡后售卖,增加养殖效益。”村支书高勇兴奋地说。
三年前由于土地贫瘠、种啥没啥,这150亩河滩地还遭到了村民们的“嫌弃”。高勇回忆,这片地分属不同的村民所有,但都不太愿意在上面耕种,用锄头向下面挖一指深,都是鸡蛋大小的鹅卵石,根本蓄不住水,平时种点耐寒的大豆、土豆,收成也不怎么好。最关键的是,由于地势较低,如果遇到石亭江涨水,这里排水不及时,很容易形成内涝,导致庄稼颗粒无收。
2016年,在一次村支部书记培训班上,高勇了解到罗江区蟠龙镇以种植青花椒为主导产业,成效显著。培训结束后,高勇立即召集村“两委”班子到实地进行考察,并将本村河滩地的土壤和水取样送到四川省农科院进行分析,分析结果令人欢喜,河滩地适宜种植花椒,村“两委”带领大家种植花椒的信心有了。
确定了产业的发展方向,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启动资金从哪来,没有技术人员怎么办,以何种模式进行种植经营……
为了打消群众的顾虑、吸引村民入股,和平村12名党员干部带头出资6万元,带动了46户村民入股一期100亩示范园。为更好地管理花椒苗,和平村还从蟠龙镇聘请了专业技术人员入驻,不定期为种植农户开展农技培训,形成“共同投入、共同管理、共享收益”的发展模式。
2019年,和平村“党建花椒产业园”成功争取到100万元省级财政扶持壮大集体经济项目资金,为花椒园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动力,当年在河滩地上再种植花椒树6000株,扩大种植面积50亩。在党建引领下,经过精心培育,从前荒芜的河滩地如今郁郁葱葱,种下的花椒树枝繁叶茂,前景乐观。
高勇介绍,为延长产业链,增加利润空间,和平村党支部在2020年又购置了两套经济活动板房用于堆放农具,2021年8月又购置并安装了花椒烘干设备,在花椒树下养殖土鸡,注册“禾记和麻子”商标,同时也打了一口100米的深井、安装喷灌设施,不仅解决了当地闲散劳动力的收入问题,也实现了村集体和群众“双增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