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德阳罗江:坚持党建引领 锻造乡村振兴“尖兵劲旅”
2022年04月02日 16:44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韩金雨

  中新网四川新闻4月2日电 (聂龙)春风和煦三月天,漫山碧桃花正艳。在毗邻成绵罗高铁的德阳市罗江区白马关镇万佛村天台山前,每五分钟便有一列“和谐号”,穿越青山和花海呼啸而来。

  在这美景如画、游人如织的时节,一场村集体经济分红大会正在举行,罗江区白马关镇万佛村党委书记、村集体经济组织理事长金利琼正向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述职。

  据悉,2021年村“两委”换届以来,罗江区以村干部职业化体系建设为抓手,不断健全完善头雁选育、激励保障、基层减负等制度机制,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锻造一支“尖兵劲旅”。

  聚焦激励保障,让村干部想干事

  “‘5+2’‘白加黑’是我们许多村干部的工作常态,原来我们是付出多、收获少,现在有了好政策,工作也更有干劲了!”近日,金利琼在拿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激励报酬后开心地说。

  为激励农村基层干部推动村集体经济创收增效,吸引更多能人返乡,罗江区在德阳市率先出台激励办法,明确了兼任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者的村组干部可按规定获得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激励报酬。

  今年3月以来,罗江区先后共有11个村对2021年度村集体经济收益进行了分配,80余名村组干部共计领取激励报酬20万元,树立起了“干好干坏不一样”“挣得多奖得多”的导向。

  去年换届后,罗江区出台政策大幅提高村干部“基本报酬+绩效考核奖励”,建立“职称+获奖+集体经济创收”奖励机制,干得好的村书记年收入可达7万元以上,实现薪酬翻倍,村干部岗位满意度显著提高。

  同时,近年来罗江区不断加大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定向招录公务员和评先选优力度,全面拓宽村干部发展空间。近两年来,罗江区4名村书记先后进入了乡镇领导班子和公务员队伍,12名村书记获评市级以上荣誉,有效激发村级队伍干事创业热情。

  聚焦素质提升,让村干部能干事

  “农村各项工作的关键还是在人。”罗江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村‘两委’班子,尤其是村党组织书记这个‘关键少数’任重道远。”

  去年村“两委”换届中,罗江区打破“论资排辈”传统观念,重用了一批敢于“挑担子”的青年干部,班子成员平均年龄下降了4岁以上,村书记中各类致富能手和返乡能人占比达到83%,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成为村干部的新主流,班子队伍迸发出新活力。

  选好人,还要育好人。罗江区利用本地高教职教优势资源,创办了城乡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人才“两大学院”,创新“导师结对”“特设项目”等校地共育机制,搭建起集党性教育、业务技能培训为一体的村干部个人成长链条。

  “村干部学历偏低、观念滞后,思路和视野不开阔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一大瓶颈。”罗江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此,罗江区还鼓励村干部积极参与学历提升,取得大专以上学历将给予1000-3000元不等的补贴。目前罗江区已有50%的村干部获得大专以上学历,35%的村干部正在进行学历提升。

  除此之外,罗江区还聚焦乡村振兴目标任务,建立“拉练评比”“点穴式”督查等工作机制,实现乡村振兴“干什么”就“考什么”“比什么”,让村干部在主战场上“练兵赛马”,通过“理论+实践”,锻造硬本领真功夫。

  聚焦基层减负,让村干部干成事

  “以前村上真的是杂事多成绩少,想抓重点抓不到,现在我们在办公室填表的时间少了,抓发展、抓治理的时间更多了。”近日,正在田间指导无人机飞防作业的李小林笑着说。

  为松绑“万能村务”,罗江区出台《村(社区)基层减负增效五条措施》,厘清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与上级政府权责边界,通过减台账报表、减工作事项、减证明事项,建立“一表三审”“哨点监控”等制度,让村干部能够精力专注、岗位专职。

  “我们发动定向议事代表,不仅自己轻松了,项目建设资金、时间也节约下来了……”说起村上的高标准农田项目,罗江区鄢家镇星光村党委书记周华对定向议事代表会议制度发挥的作用赞不绝口。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只靠村“两委”来做显然力不从心。为此,罗江区聚焦“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新形势新任务,及时规范农村党组织设置,组建公共卫生委员会、人民调解委员会等村委下设委员会,并且充分发挥定向议事代表会议、公民道德协会等作用,构建起“村党组织+群众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的共治体系,有效解决村干部“权小责大事多”的困境。

  “罗江区始终坚持‘把农村还给农民,让农民治理农村’的乡村治理理念,不仅区、镇两级有支持,还鼓励各村自行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治理模式。”罗江区城乡基层治理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说。目前,罗江区已形成诸如调元镇顺河村“溯源治理”、金山镇安家村“积分制管理”等一批有效治理模式,实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当天事当天办”,农村基层减负增效真正落到了实处,助力村干部在乡村振兴舞台上锤炼新本领干出新业绩。(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