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绵阳江油:政务服务提质增效 让“小平台”服务“大民生”
2022年04月20日 20:30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4月20日电 (王凤丽)近年来,绵阳市江油市在特色化上用心、在标准化上用力、在精细化上加劲,不断深化政务服务改革,推动政务服务提质增效,实现了“小平台”服务“大民生”,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延伸服务触角  拓展便民服务新领域

龙凤镇便民服务中心大厅。 江油市委宣传部供图
龙凤镇便民服务中心大厅。 江油市委宣传部供图

  2021年9月,江油市政务服务中心与江油农商银行合作,依托龙凤镇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全市首家“政务+金融”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在提供小额取现、转账、查询等基础金融服务基础上,还增加了电话费、水电费、燃气费、收视费等群众日常需要的缴费服务。

  得益于“政务+金融”服务的延伸,柑橘、青花椒和生态甲鱼等特色农产品入驻龙凤镇朝天村党群服务中心,这种服务模式给群众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收益。

  朝天村位于江油市龙凤镇东北部,属于典型的浅丘地貌,是距龙凤镇最远的一个行政村。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项目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农业产业也得到长足发展。但由于地处偏远,不能及时获取市场信息,产品销售路径不畅,群众增收大打折扣。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在续写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中,龙凤镇不断延伸便民服务触角,依托朝天村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政务+金融”村级金融综合服务站,无偿为种养殖大户、专合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电商服务平台,打开村级品牌农产品销路,实现农产品交易即时结算。通过“政务+电商+农业”营销模式,该村生产的生姜、柑橘和青花椒等优质农产品远销到成都、云南、新疆等地,为村民增收致富打通了一条高效、便捷通道。

  精简办事流程  打造便民服务新标杆

龙凤镇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与卫健部门到群众家中开展服务。 江油市委宣传部供图
龙凤镇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与卫健部门到群众家中开展服务。 江油市委宣传部供图

  “太方便了!以前办个证要来回跑,现在不到10分钟就办好了。”在武都镇便民服务中心,个体户唐丽华成功办理了卫生许可证。

  武都镇是人口大镇、也是经济大镇,辖区对政务服务的需求数量大项目多。武都镇按照“标准化建设+就近办”的总体思路、“规范化审批+线上办”的服务方式、“全程化代办+管家式”服务理念,重点围绕个体工商登记、公共卫生许可等12项企业和群众常办的高频事项,精简办事流程,实现“一窗受理、一网审批、一次办结”服务新模式,开通手机政务服务功能,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有效解决群众办事“多头跑““来回跑”问题,已办理个体工商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和生育服务证等2000余件。

  升级服务阵地  实现政务服务“零距离”

  步入江油市政务服务中心大厅,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办事场所、温馨的指引牌和提示公告,热情的工作人员面带微笑迎上前来,耐心为前来办事的群众提供服务。大厅内呈现一派秩序井然、热情周到的工作景象。

  近年来,江油市把“放管服”改革作为转变政府职能、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举措,重点围绕群众办事痛点、堵点、难点,深化政务服务综合改革,着力建设服务型、创新型、高效型政府。

  为进一步方便群众办事,江油对市政务服务实体大厅进行改造提升。通过重新规划、优化布局,打造出符合“同一板块相对集中、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的一窗受理标准化大厅,实现了“一站式”服务。

  为优化全市营商环境,推动政务服务向24小时延伸,江油打破传统窗口受理、审批、出件服务模式,在政务服务大厅打造7×24小时“不打烊”政务自助服务区,并将税务、公安等一批高频事项自助办理终端设备入驻自助服务区,可办理包含定额发票领用,身份证、护照领取等20项自助业务。

  为缩减办理时间,推动政务服务提速增效,江油积极探索工程建设项目“一件事”审批提速、“四减一优”办事环节提速等工作,通过减材料减环节,提高办事效率。开通江油市政务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让更多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掌上办”“码上办”。

  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不断释放的改革活力,助推江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1年,江油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28.27亿元、增长8.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6%、10.6%。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完成了创建全国百强县一年打基础既定目标。

  中流击水,奋楫者进。江油将持续做细政务服务,做优营商环境,做实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为高质量发展助力,为创建全国百强县加劲。(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