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南充蓬安:产业“突围”交通“破圈”
2022年05月12日 18:36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5月12日电(汪泽民)初夏时节,放眼蓬安大地,一座座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一条条生产线马力全开,一大批重点项目紧锣密鼓加速推进,一条条交通线路打通了蓬安的经济通道与资源通道……

  产业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和动力源泉,交通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先行官。近年来,蓬安县立足县域实际,大胆创新科学谋划,选准、育好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培育壮大“456”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产业集群集聚效应;大力实施交通优先发展战略,构建“12345”综合交通体系,加快蓬安融入南充主城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步伐。

  产业突围  培育“456”现代产业体系

顺蓬营一级公路蓬安段嘉陵江三桥施工现场。汪泽民摄
顺蓬营一级公路蓬安段嘉陵江三桥施工现场。汪泽民摄

  在蓬安县河舒镇的蓬安县工业园区,只见企业火力全开,在建项目快速推进。

  在四川博萨汽车部件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机械设备高速运转,一片钢材经过机器臂传送,再经过机床冲压,几秒钟时间,一个汽车配件就被压铸成型。

  “这是一条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8小时可以生产5000个零件。”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一季度陆续接到来自吉利、长安、长城等汽车品牌的订单2万余台(套),产值超亿元。

  在园区多个在建项目工地上,则是另一幅场景:塔吊林立,运输车辆来回穿梭,工人们挥汗如雨,建设如火如荼。

  据了解,为了更好发挥工业“压舱石”作用,蓬安县出台《中共蓬安县委关于大力实施制造强县发展战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决定》提出“工业体量更大、产业结构更优、企业质效更高、园区承载更强”的发展目标,明确大力实施制造强县“八大行动”,分别就推进产业培育、招商攻坚、培强育优、园区提档、创新驱动、数字赋能、绿色发展、服务优化作出安排部署。

  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现代农业同样生机勃勃。从工业园区出发,驱车40分钟,便来到蓬安县睦坝镇粮油基地。该基地总投资1.7亿元,流转土地1.6万亩,全域运用物联网、无人机飞防等先进技术,发展有机水稻和油菜产业。

  “做大做强粮油产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车辆穿行在粮油基地,随处可见催人奋进的标语和村民忙碌的身影。

  经济要发展,产业突围是关键。近年来,蓬安县大抓产业、抓大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扩量提质,因地制宜构建起特色鲜明、链条完备、附加值高的“456”现代产业体系,产业结构实现从“二一三”向“三二一”转变。

  未来5年,蓬安县将培育壮大“456”现代产业,努力在特色优势产业上取得新突破。壮大现代工业,深入实施500亿工业园区培育工程,围绕机械汽配、农产品加工、新型建材、电子信息4大支柱产业,不断壮大工业集群,培育一批“旗舰型”企业,开发一批“拳头型”产品;做优现代农业,围绕优质粮油、有机果蔬、生态水产、经济林果、木本油料、中药材6大农业特色产业,全域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农业+”融合发展;引爆文旅产业,坚持文旅融合发展,高标准推进旅游景区提档升级,全面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把蓬安建设成为川渝一流、国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发展现代服务业,丰富拓展商贸综合体、商业步行街业态,打造一批聚人气、集商气的商圈。

  交通破圈 构建“12345”综合交通体系

四川博萨生产车间马力全开。彭圣洲摄
四川博萨生产车间马力全开。彭圣洲摄

  地处成渝腹地的蓬安,紧邻南充主城区和临江新区,位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辐射范围内,资源丰富、区位独特。

  蓬安县委县政府深刻地意识到:蓬安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还没有完全转化为发展优势。未来蓬安应该如何补齐短板,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华丽“转身”?

  南充市委大力推动南西蓬一体化发展,蓬安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城市发展战略和目标方向也更为清晰:大力实施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建设立体交通体系,突破自身小圈局限,积极融入南充主城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5月10日,在顺蓬营一级公路蓬安段的多个施工现场,工人们忙着路基平整、钢筋焊接、混凝土浇筑。“为保证工程进度,项目各标段负责人每周一都会在现场开办公会,及时解决施工中的实际问题。”顺蓬营一级公路蓬安段项目经理何强介绍道。

  “这条路建成通车后,蓬安至南充主城区和临江新区又多了一条快速通道。”蓬安县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说。

  “打造1个三级航道,不断优化2条国道,全力建设3条铁路,提速推进4条高速公路,着力提升5条省道。‘12345’综合交通体系,带给蓬安融入南充‘半小时经济圈’、成渝‘两小时经济圈’活力与底气。”蓬安县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期间,蓬安将以打造区域性交通枢纽为目标,以大通道促进大开放,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坚定不移招大引强,创新招商模式,建强专业队伍,发挥在外乡友和商会桥梁纽带作用,全力引进“特、高、精、专、新”企业;系统优化市场准入、要素保障、生产经营、政务服务、法治保障、社会建设“六大营商环境”,健全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政策体系,提升开放竞争力。(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