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北川: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2022年05月25日 20:17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韩金雨
少数民族学生在民族大舞台载歌载舞。 北川羌族自治县七一职业中学供图
少数民族学生在民族大舞台载歌载舞。 北川羌族自治县七一职业中学供图

  中新网四川新闻5月25日电 (吕婕)“您亘古不变的智慧,洗涤了多少无知的心灵,我离开雪域遇见了您,如同看见一盏自信的明灯。”“感谢您建立了民族联谊会这个大家庭,让我们在学校找到了家的感觉。”“您把我们当作您的孩子一样关心照顾,我们也把您当成母亲一样尊敬……”近日,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七一职业中学党总支副书记、校长付红梅打开手机相册,翻看着学生给她的留言,脑海里不断浮现出这群孩子的面孔,他们有的通过学习去到大城市过上了更好的生活,有的学好一身本领选择回去建设家乡……

  北川羌族自治县七一职业中学是原北川职业高级中学,“5·12汶川地震”后,新学校由特殊党费援建,目前在校学生3500余人,除汉族学生外,还有来自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等地的藏族、彝族、回族等13个少数民族的学生1400余人。

  “学校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坚持‘国际视野、民族情怀、大爱教育、多彩未来’的办学定位,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教学工作相结合,大力实施‘三全、三进、三入、三平台’教育模式,努力将各民族学生团结起来,培育‘德技双修’的技术技能人才。”北川羌族自治县七一职业中学党总支书记李颖表示。

民族联谊会。北川羌族自治县七一职业中学供图
民族联谊会。北川羌族自治县七一职业中学供图

  “三全”即“全员、全程、全方位”,全体师生都是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员和实践者;学校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到一日常规和行为养成教育各个环节,全程教育指导学生团结各民族同学共同进步;在教育教学、德育管理、实习实训等各方面贯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全方位培育具有民族意识、民族情怀的时代新人。

  “三进”即“进班级、进课堂、进活动”,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领进班级、引进课堂、融进活动,弘扬传播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进同学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三入”即“入耳、入脑、入心”,每天利用广播站播放各民族经典音乐,感受民族音乐魅力;组织观看56个民族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影片,举办“讲民族故事、话民族情怀”系列活动,让民族团结教育入脑入心。

  “三平台”即“一会、一舞台、一服务平台”,成立民族联谊会、搭建民族大舞台、组建红星志愿者服务大队,让各民族学生既有沟通交流、展示各民族文化的平台,也有促进各民族学生团结奋斗、互帮互助的服务平台。

  以民族联谊会为例,从2017年成立至今,民族联谊会不断发展完善,在学生心中占有很高的地位。“民族联谊会是学校和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比如,学校的规矩要求由老师直接通知下去,有些学生会产生排斥心理,不愿意配合,但如果是老师先告知民族联谊会,由会长、副会长跟学生们沟通交流,再把收集到的意见建议反馈给学校,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北川羌族自治县七一职业中学党总支副书记、校长付红梅说,由于民族联谊会的会长、副会长、秘书长是由学生担任,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服务自己,使得他们的认同感、接受度、参与度大幅提升,学校管理也更加高效有序。

  “学生有困难就会来找我们,我们反映给学校,并协助老师积极解决。”在第四届民族联谊会会长四朗彭措眼里,民族联谊会不仅是学生自主管理平台,更像是温暖的大家庭,让远道而来求学的各民族学生有归属感。学校充分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组织学生跳锅庄舞,举办篝火晚会,还搭建了民族大舞台,各民族学生都可以在舞台上展示各自的民族文化。“不分民族,大家一起载歌载舞,相处得非常融洽。”藏族学生四朗彭措说,大家都是民族联谊会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相处起来就像一家人。

  “刚来北川时水土不服生病了,老师很关心照顾我,为了疏解我们的思乡情绪,老师每周都会带我们出去散心,我感觉老师不只是班主任,她更像我们的妈妈和朋友。”来自甘孜藏族自治州九龙县的彝族学生马阿飞说,入校后,班主任详细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发现全班六十多名学生里就有二十多名学生的生日集中在上学期,便在去年11月给班上学生过了集体生日。“现在回想起来,都还觉得心里暖暖的,特别感动,从来没想过班主任会给我们庆祝生日,她(班主任)真的就像妈妈一样体贴。”

  “各民族生活环境不同,风俗习惯也有很大差异,但无论学生来自哪里,是哪一民族,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尊重,生活中关心关爱他们,学习上教育引导他们,让各民族学生和谐相处、团结互助。”北川羌族自治县七一职业中学党总支书记李颖说。(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