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dkztf > 中新网四川

古代名楼哪家强?题咏诗文最多在绵州!|寻找天府之最
2022年07月04日 15:40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尧欣雨

 

 

  在中国古代,登高抒怀吟诗作赋是文人骚客常见的表达方式。千百年来,他们在古代名楼留下了许多千古名句。

  王勃在滕王阁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范仲淹在岳阳楼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黄鹤楼,崔颢写下:“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据说让诗仙李白也为之搁笔。

  不过许多人并不知道,如果评选“古人题咏诗歌最多”的古代名楼,却并非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而是位于四川绵阳的越王楼。

  “天下诗文第一楼”

  越王楼,位于四川省绵阳市龟山之巅,始建于唐高宗显庆年间(公元656-661年),距今已1350余年,是唐太宗李世民第八子李贞任绵州刺史时所建,高29.4米,是当时与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齐名的唐代文化名楼之一。

  在唐代时,越王楼规模宏大、富丽堂皇,堪称唐代四大名楼之首。

 

 

  数据显示,一千多年来,越王楼共收录包括李白、杜甫、王勃、陆游等历代大诗人题咏诗篇达150余篇。与此同时,宋元明清历代画家也多有描绘越王楼的精美画卷。因此,越王楼也被誉为“天下诗文第一楼”。

  越王楼最初用于加强防御 广招天下人才

  唐史称,在皇族诸王中,李贞“文武兼备”“富有吏干”。公元656年,“三王”(汉王、原王、越王)加冠的李贞以执政皇帝唐高宗的兄长身份任绵州刺史,担负重任,坐镇大西南,防御吐蕃东侵,保一方平安。

 

 

  国库拨银50万两修建越王楼,李贞亲自督工,其初衷之一是加强防御,更重要的是栽梧桐引凤凰,广招天下人才,带动绵州经济文化的发展。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自唐越王楼修建完工之日起,天下文人雅士纷至沓来、挥毫泼墨,留下了无数千古传颂的经典诗篇。历代诗人题咏越王楼诗篇多达150余篇,这些诗词中,最有名的当属李白、杜甫、陆游等的诗作。

 

 

  据现代学者考证,诗仙李白的《夜宿山寺》,其实是李白少年诗作《上楼诗》,正是李白登绵州越王楼所作。“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另据《杜诗详注》,越王楼高十丈、富丽堂皇,其规制风格及琉璃瓦等建筑材料的采用在当时的西南地区绝无仅有,充分体现了大唐盛世的气象。

  加之古楼临江倚山,高入云霄气势非凡,所以百年之后来到绵州的诗圣杜甫仍然为之深深震撼,写下了《越王楼歌》:“绵州州府何磊落,显庆年中越王作;孤城西北起高楼,碧瓦朱甍照城郭。楼下长江百丈清,山头落日半轮明;君王旧迹今人赏,转见千秋万古情。”

 

 

  自此,绵阳形成了一个传统,天下文人学者仕宦名流凡来绵州必定一登越王楼,吟咏记胜。

  陆游曾在此写下《登越王楼》:“上尽江边百尺楼,倚栏极目暮江秋。未甘便作衰翁住,两足犹堪踏九州。”

  还有清代诗人李调元的《绵州越王台故垒》:“生为磊落人,复游磊落州。不见越王台,但见清江流。唯有江边月,曾照城上楼。当都唐帝子,锡土守此邱。”

  后世焚毁 现代重建

  其实细读《绵州越王台故垒》,我们可以知道,到清代时,越王楼已经消失不见了,这也是许多古代名楼的宿命。

 

 

  唐末宋初,越王楼被一场大火烧毁大半,元朝进行了大规模修复,明代亦重建过一次,但明代的一场大火又将其彻底烧毁,仅剩越王台。

  2001年,越王楼开始重建,整整历时10年。

 

 

  如今的越王楼仍建造于龟山遗址,占地面积84.2亩,呈唐式昂斗飞檐歇山式,底层东西长66米、南北宽88米,主楼高99米共15层,集阁、楼、亭、殿、廊、塔于一体,在形体、高度上居当今仿古单体建筑之最。

 

 

  坊间流传还有“越王楼霸气、黄鹤楼大气、滕王阁才气、岳阳楼秀气”之说。

  今登越王楼 一眼千年

  今天的越王楼,踞龟山傍涪水,揽绵州之胜于无余。

 

 

  天野苍茫,遥想着古人登临的情形,三江汇合、水面宽阔、此景斯楼,难怪有那么多优美诗句。

  在漫长的岁月里越王楼历建历毁,历尽沧桑。它不言不语,承忍着岁月的风雨,历史的烟云。

 

 

  今天,当我们重登越王楼,踏着古朴的青石阶,观摩着眼前的一幅幅字画、眺望着远处的江水。

  回眸间,一眼千年。

 

  编辑:尧欣雨、王鹏

  图片来源:越王楼·三江半岛景区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