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dkztf > 中新网四川

这片世界最大纯古柏林,远非“行道树”那么简单 |寻找天府之最
2022年08月15日 13:37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祝欢

  在四川盆地西北部

  绵阳市梓潼县七曲山

  有一片郁郁葱葱的古柏林

  占地700余亩

  现存古柏2万余株

  这片古柏林

  是世界最大的纯古柏林

  也是蜀道“翠云廊”的起点

  不仅是古代自然生态的奇观

  更是中国古代陆上交通的活化石

  秦代开始栽种 清代得名“翠云廊”

  这片古柏林的栽种

  在很多传说中都与蜀汉大将张飞有关

  事实上

  其栽种历史要早于三国时期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下令以咸阳为中心

  修筑通达全国的驰道

  在“国道”两旁种上成排的松柏

  用以彰显天子的威仪

  这就是2100多年前植于秦代的“皇柏”

  传说张飞率兵经过七曲山

  正当酷暑难耐,遂下令兵士植树遮阴

  竟出现了“上午植树,下午成荫”的奇观

  当地百姓称之为“张飞柏”

  到了明代

  古驿道上遍植柏树数十万株

  给后人造就了这条翠云长廊

  这是一条南至阆中

  西至梓潼

  北至昭化

  三线长约200余里的古驿道

  也是一条绿色长廊

  清康熙三年

  剑州知州乔钵做《翠云廊》诗并序

  “翠云廊”因此而得名

  古柏形态万千 被誉为“蜀道翡翠”

  位于梓潼七曲山的这片古柏林

  正是“翠云廊”的南大门

  这里密集的古柏形态万千

  风姿各异,翠碧连云

  人们根据其长势、外貌和历史传说

  取了许多名字

  七曲山大庙北行不远处

  有株被誉为“古柏王”的巨柏

  其高24米,干粗6.7米

  树冠覆盖45平方米,树龄2300多岁

  苍劲挺拔,郁郁葱葱

  被命名为“晋柏穿云”的古柏

  也是梓潼八景之一

  这棵古柏高达数十米

  相传为晋代张亚子在1700余年前种下

  据史料记载,此树早在明代已死

  但历经千年风霜

  雄姿犹存、身干如铁、盘踞如虬龙

  有古柏主干挺拔

  其刚直不阿的品格俨若泰山

  被称为“泰山柏”

  有长势盘根错节

  形同连理的“夫妻柏”

  也有以史典命名的“阿斗柏”

  如今

  七曲山的古柏林

  成为古蜀道上一段绿意盎然之景

  古柏参天挺拔,姿态万千

  林冠翻波,涛声盈耳

  罕见的古柏寿星群落

  令人叹为观止

  于是有了“飞行翠云廊,如入仙境中”的感慨

  古人为何要植树?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行走在郁郁葱葱的古柏林中

  人们不禁要问

  数千年来,古人为何要在这条道路上植树?

  难道也是像今人一样

  为了绿化、美观?

  其实不然

  后人分析,主要有三大原因:

  一为保护道路

  古时候没有柏油和水泥

  筑路时只能把石块和泥土混合作为路基

  时间一久,难免会松散垮塌

  而种树是保护路基的最好方法

  因为树根能固定泥土

  避免水土流失

  二为设置路标

  古时没有导航

  出远门只能靠路标

  道路两旁整齐划一的树

  让人不至于迷失方向

  同时能计算出大致里程

  如宋代官道每隔一里植一棵树

  能较精准地估计道路长度

  三为储备木料

  自古蜀道险峻

  自秦汉以来

  金牛道就是连接蜀中和中原的重要通道

  崇山峻岭之中,道路难行

  古人就在悬崖边搭建木栈道

  这对木材的需求相当巨大

  因此就在路边植树,方便就地取材

  为何是柏树?

  我国树木品类众多

  古人为何选择在这里遍植柏树?

  柏树为常绿乔木

  在我国分布极广

  其性耐寒,抗风力较差

  耐干旱,喜湿润

  这些特征刚好和川北气候完美匹配

  更重要的是

  柏树木质软硬适中,耐腐力强

  多用于建筑、家具

  而正如上文所言

  古人之所以在蜀道大规模植树

  一个重要目的是修建栈道

  对木料的要求极高

  要结实耐用,经得住日晒雨淋,年久而不腐

  柏树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事实证明

  以柏木建造的栈道确实经受住了考验

  当年蜀军六出祁山伐魏

  就是通过木栈道进入陕西

  七曲山上这片世界最大的纯古柏林

  是古蜀道上的璀璨明珠

  千百年来

  它的意义已远非“行道树”所能概括

  它是历代劳动人民创造的艺术品

  更是汇聚了古人智慧和汗水的伟大工程

  如果有机会

  就去看看吧!

  编辑:祝欢 王鹏

  图片来源:梓潼宣传部、七曲山风景区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