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dkztf > 中新网四川

最著名的中国恐龙,将作为“镇馆之宝”与你相遇 | 寻找天府之最
2022年07月26日 11:27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尧欣雨

  在成都,有一所大学的校徽中,居然有一头硕大的恐龙。可能你已经知道了,这便是有“恐龙大学”之称的成都理工大学。

 

 

  这个名称的来源之一,是这所大学里收藏着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中国恐龙——合川马门溪龙化石,而且它还是中国收藏恐龙化石最多的大学。 

  作为蜥脚类恐龙的一个种,合川马门溪龙化石骨架复原全长约24米,肩高3.5米。最引人注目的是它超长的脖子,几乎占到全身总长度的一半。

  如今,这具著名的恐龙化石骨架即将在新建成的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中,作为“镇馆之宝”面向公众展出。

  合川马门溪龙化石出土于重庆合川,为何被成都理工大学收藏?挖掘和修复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往事?小新特意采访了成都理工大学恐龙专家欧阳辉教授。

  1957年地质调查中意外发现 大个头令所有人震惊

  合川马门溪龙化石的发现,完全是一次意外。

  1957年,一支石油地质调查小分队,在路过今天重庆市合川区太和镇附近的古楼山时,偶然发现了一块比较异样的石头。队中的地质工程师怀疑是化石,于是便上报了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接到报告后,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联系上重庆市博物馆,双方都派出技术人员到了化石现场,历经了约大半个月野外发掘后,“巨龙”合川马门溪龙终于出土,当时暴露出来的巨大骨架令在场所有发掘人员倍感震惊。

 

 

  “因为在当年的话,中国没有出土过这么大的恐龙,甚至世界上都少见,最令人激动的是,化石相当完整,每一个脊椎都是关联保存的。”欧阳辉教授说,“这头恐龙大到什么程度?仅化石就装了40余箱。”

  从重庆到成都 在成都理工大学完成初步修复

  合川马门溪龙化石出土后,先暂存于重庆市博物馆,两年后被运到成都,交由设在四川省博物馆的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保管。

  那时候,成都理工大学还叫成都地质学院,师生们除了野外地质实习以外,还有校内教学实习的需求。为了创造更好的实习环境,1960年学校建起了地质教学陈列室,1962年更名为陈列馆,1986年又更名为博物馆。

  欧阳辉介绍,当时陈列馆十分缺标本,于是,学校的老师们提出,将合川马门溪龙化石争取到学校来。而恰好,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又缺少存放如此巨大化石的场地,因此便和学校达成共识,将合川马门溪龙化石捐赠给成都地质学院作教学标本。

 

 

  从此,合川马门溪龙来到了大学校园,开箱、清理并做初步修复,这些艰苦的工作自然也是在校园中完成的。进一步的精修和装架则在北京完成,1965年合川马门溪龙再次回到成都地质学院。

  这具珍贵恐龙化石的收藏还刺激了学校的恐龙研究,以何信禄教授为首的古脊椎动物研究团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常年奔走于四川盆地各化石产地,取得了大量脊椎动物化石发现。迄今,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收藏的恐龙骨架标本有30余具之多。

  恐龙化石如何修复? 

  关于恐龙化石的形成,相信许多人都知道其原理——恐龙死亡后,遗体被流水带到低洼处,并被泥沙等沉积物掩埋,肌肉腐烂后留下骨骼,在漫长的岁月里,泥沙形成了岩石,骨骼变成化石,它们牢固地结合在一起。

  那恐龙化石如何修复?欧阳辉教授说,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剔除围岩,让骨化石清晰呈现出来。

  由于主要是对着岩石操作,因此恐龙化石修复现场会用到各式各样的工具和设备。小新跟随欧阳辉教授走进成都理工大学恐龙化石修复室时,尚未进入,就听到了空气压缩机的轰鸣声。

 

 

  尘土飞扬的室内,修复师们手持气动打磨笔,将恐龙化石骨骼上残留的围岩小心“抠出”,对于恐龙骨架缺失的部分,则用石膏翻模补全。

  “合川马门溪龙化石发现时虽然脊椎保存完整,但缺失头骨和前肢。”欧阳辉教授介绍,最开始由于对中国大型蜥脚类恐龙的认识有限,合川马门溪龙化石于1965年首次装架时,中国恐龙研究之父——杨钟健先生不得不为它装上了一个“梁龙”的头骨模型。梁龙产于北美,并不是中国本土的恐龙。

  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欧阳辉教授两次发现包含头骨的马门溪龙完整骨架化石,才深化了对马门溪龙的认识,科研人员也才有依据地做了一个新的头骨模型,替换掉了原本不正确的梁龙头骨。

  其实,头骨缺失在恐龙化石中很常见。因为恐龙头骨与颈椎的关节十分虚弱,当尸体腐烂经流水一冲,很容易在搬运过程中解体,造成身首异处现象,再加上蜥脚类恐龙的头骨小,骨片又薄,极易造成搬运过程中的损坏而不被保存。“这就是很少发现蜥脚类恐龙头骨化石的原因。”欧阳辉教授解释道。

  56年后首次大修 将更完美地展现“巨龙”风采

  2021年,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对合川马门溪龙化石进行了“体检”,并针对这件“镇馆之宝”出现的化石骨骼断裂、钢支架锈蚀等现象,以及装架姿态不够准确等“病症”开启大修。

  作为大型蜥脚类化石,合川马门溪龙标本的修复工程量巨大,这也是它在1965年完成装架后,所经历的第一次大洗礼。

  “恐龙装架需要最大程度还原恐龙活着时的样貌和运动姿态。”欧阳辉教授说,此次修复根据最新发现和研究认识,为合川马门溪龙增加了尾椎数目,重新调整了合川马门溪龙长颈的角度,竖起了它的肩胛骨。此外,还对化石骨骼进行了抗风化表面处理,涂上了能隔绝空气水份的保护剂。

 

 

  小新了解到,此次修复持续近两年,由于合川马门溪龙化石巨大,其重新装架以十余名技工的辛勤工作,耗费大半年时间才得以完成。

  目前,修复后的合川马门溪龙化石已搬入新建的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待博物馆正式开馆后,公众除了能近距离观赏这具久负盛名的中国“明星”恐龙外,还能借助AR技术、全息投影,切身感受地球的诞生与地质的变迁,以及远古生物的多样性。

  作者:尧欣雨 王鹏 贺劭清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