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广元,有一座历史悠久、人文璀璨的古城,刘备曾在此建立蜀汉政权的根据地,诸葛亮伐魏时在这里奔忙,张飞在这里挑灯夜战马超……
这就是昭化,中国保存最好的三国古城。

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的“巴蜀第一县”
昭化古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有着2300多年的连续建县史,是中国古代最早推行郡县制管理的县治地之一,人称“巴蜀第一县”。
战国时期,蜀王封其弟为苴侯,以葭萌为都邑,到了三国时期,刘备改葭萌县置“汉寿县”,直到北宋开宝五年,宋太祖赵匡胤为“昭示帝德,化育民心”,亲自赐改县名为昭化,“昭化”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昭化古城曾设有一座关隘——“葭萌关”,北枕秦陇,西凭剑阁,南通阆巴,金牛古道穿城而过。当时从成都来往长安,必须从这里经过,史称“全蜀咽喉,川北锁钥”。
如今,“葭萌关”依然设在古城西门,而且名字也没有改变。像这样既是城门又是关口的建筑,在国内仅此一处。

古城周边关隘森列,东入有桔柏渡以拒之,西出有天雄关以镇之,南下有梅岭关以间之,北渡有白水关以守之,成为“关”“城”一体的水陆要冲。“地控秦陇、势扼巴蜀”,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永远绕不开的“三国”
说起昭化古城,便不得不提“三国”,也永远绕不开“三国”。

这里是三国文化的重要发祥之城,是研究蜀汉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重要例证,有着“蜀汉兴,葭萌起”之说。
在昭化古城历史中,刘备、诸葛亮、马超等众多三国英雄人物曾于此运筹帷幄、跃马扬戈,留下了大量的三国蜀汉遗迹。

刘备曾在此厚树恩德,广收民心,操练兵马,屯积粮草,建立了蜀汉政权的根据地;诸葛亮从建兴五年起,六出祁山伐魏,一直奔忙于葭萌古蜀道上;蜀汉后期,费祎主持蜀中军政大事,奉命在昭化设丞相府,在此抵御魏国大军;张飞挑灯夜战马超于战胜坝,传为千古佳话,姜维兵困牛头山,留下令人称奇的“拜水池”。

中国古建筑学家、原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罗哲文到昭化考察时说:“昭化古城特别众多的三国遗址,突出展示了三国蜀汉文化的丰富内涵,是研究蜀汉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重要例证,十分珍贵。”
修旧如故 穿越历史
昭化古城内,汉代的古城墙,明清时期的古城门、八卦井、龙门书院保存完整,蜀汉遗迹、遗风、民间传说源远流长。
这里三国文化影响深远,是蜀汉政权兴亡见证地,也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三国古城。

2003年,广元市元坝区在修复昭化古城时,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的原则,先后请四川大学、同济大学教授多次指导古城修复工作。在建设中,精心施工、修旧如故,力求原汁原味恢复古城建筑风貌,经过几年的精心打造和修复,昭化古城的总体风貌已得到全面恢复,一座展示昔日繁荣与辉煌的古城又重现在世人面前。

昭化古城内,剑刀坝、考棚、孔庙、昭化县衙、辜家大院、旧城墙等景点都在原址上进行了修建,修旧如故。
如今,走进昭化古城,令人仿佛走入那波诡云谲、英雄辈出的年代。
“来到昭化,我感受最深刻的是这里对古文化的保存。从民俗表演,到昭化古城中的考棚等古建筑,我感觉昭化的文化氛围特别浓厚,这里是一块文化的宝地!”日前,到昭化古城采风的国际媒体人、迪拜新闻网副总编辑杨志红感叹道。

如今,每年春节及国庆黄金周分别举办的“三国文化艺术节”“三国文化旅游节”已成为古城的传统活动,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及学者前来参观、旅游、考古研究。

《张飞挑灯夜战马超》《费祎开府治事》《姜维兵困牛头山》《鲍三娘谱写巾帼战歌》......在古城留下浓墨重彩的三国名人,虽已如尘烟般消逝,但他们的传奇和故事,却深植于昭化人的心中,与这座古城一起穿越时空。
编辑:尧欣雨、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