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lyxw > 中新网四川

巴中恩阳:水果产业成为易地搬迁户的“摇钱树”
2021年10月12日 15:20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12日电 (王浪 孙杨红)“住进了亮堂堂的砖瓦房,喝上了自来水,家门口还能挣到现票子,这日子比以前不知好多了。”侯大朝是巴中市恩阳区玉山镇重阳村的一名易地搬迁户,全家6口人,祖祖辈辈生活在半山腰,靠“天”吃饭、靠“腿”走路,肢体一级残疾母亲常年卧病在床,三个孩子两个在上学,家庭经济十分困难。2017年,侯大朝一家享受易地搬迁政策,将新家安到了重阳村侯家坪聚居点。蓝莓、脆李产业在该村落地以来,玉山镇和巴中市茂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一起对他进行多次培训,他很快成为种植能手,靠在蓝莓、脆李产业园区务工一年能挣到13000元。“易地搬迁政策真是农民的好政策。蓝莓树、脆李树,是巴中市恩阳区玉山镇易地搬迁户心中的‘幸福树’,更是咱心中的‘摇钱树’。”

巴中市恩阳区玉山镇重阳村易地搬迁居民聚居点。王一淋摄影
巴中市恩阳区玉山镇重阳村易地搬迁居民聚居点。王一淋摄影

  近年来,恩阳区玉山镇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这一目标,引进回乡创业人士雷晓庆注册巴中市茂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流转700余户群众3000余亩土地种植蓝莓、脆李,通过“龙头企业+易地搬迁户”模式发展蓝莓、脆李产业,带动全乡5个自然村、100多户易地搬迁户增收致富,走出了一条“靠山养山、养山兴山、兴山富民”的产业扶贫之路,成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引擎。

  恩阳区玉山镇共有易地搬迁户878户3124人,其中23个聚居点集中安置249户879人,插花式自主安置356户1251人。2017年,全镇所有易地搬迁户搬进新居。贫困户搬进新居,如何稳得住、能致富?玉山镇党委政府通过多方调研,决定把蓝莓、脆李产业发展作为易地搬迁户的致富项目。

  蓝莓、脆李产业投入大、见效慢、风险大,易地搬迁户单打独斗可能会遇到不稳定因素。玉山镇通过引进巴中市茂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构建“龙头企业+易地搬迁户”经营模式,引导和鼓励易地搬迁户积极参与蓝莓、脆李产业发展,让该产业成为易地搬迁户的致富产业。

  巴中市茂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探索“公司投资经营,易地搬迁户荒山入股”的合作双赢发展模式,即蓝莓、脆李收成后,先期按照各村流转土地面积给予100元每亩分红,用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后期公司吸收一些零散土地加入公司,统一提供技术指导、物资,由易地搬迁户管理,再由公司统一销售,将蓝莓、脆李企业和易地搬迁户结成互利共赢的共同体。同时,蓝莓、脆李的栽种、除草、扩穴、施肥、防虫等大量的季节性劳动,均由当地易地搬迁户来完成,促进易地搬迁户增收致富。玉山镇引进蓝莓、脆李项目以来,每年参与巴中市茂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季节性劳作农户超过15000余人次,其中易地搬迁人口约4500人次,年均发放季节劳务工资80余万元,人均收入900元以上。解决易地搬迁户长期就业420余人,人均年工资超过10000元。

  为增强贫困村和贫困户自身“造血”功能,巴中市茂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将土地整理资金作为贫困户入股的股本金。2017年,该公司在玉山镇鸡山、宝石、重阳三个村实施蓝莓、脆李种植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2500万元,其中土地整理资金1000万元。为突出参股扶贫实效,项目当年就按丰产期开始预分红,投入产出比为15%,该模式已带动玉山镇211户易地搬迁户859人,每户易地搬迁户年均增收900余元。

  同时,该公司与玉山镇人民政府、农村商业银行舞凤支行签订三方联合协议,实施贫困户扶贫产业信贷项目,对以扶贫信贷资金入股蓝莓、脆李改造提升项目的贫困户,除信贷本金和利息由公司承担以外,每年将以蓝莓、脆李增收效益按比例进行分成给贫困户,投入产出比为12%。

  张于刚是玉山镇东风村的一名易地搬迁户,家中4口人,其妻系二级精神残疾人,丧失劳动力,两个儿子均智力低下,大儿子只能做些简单的工作,小儿子还在读初中,家中的生活重担全落在了张于刚一个人身上。2017年,张于刚享受易地搬迁政策住进新居,通过技术培训成为一名技术骨干。农忙时在家种地,农闲时在脆李产业园区务工,每年务工收入达到15000元。

  近年来,为提高蓝莓、脆李产业扶贫科技软实力,发挥科技在推进蓝莓、脆李产业扶贫中的示范引领作用,玉山镇联合巴中市茂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派出技术人员,从优质蓝莓、脆李的选苗、备耕、种植到抚育管理,进行全程免费跟踪指导。邀请省、市蓝莓、脆李专家开办培训班,无偿印发蓝莓、脆李栽培技术小册子1万多份,确保易地搬迁户掌握先进适用的栽培、植保技术。(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