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27日电 (邹立杨 杨尚威)发展绿色光伏能源产业,探索农旅融合新路径,因地制宜推行“订单高粱”,近年来,泸州市龙马潭区金龙镇曹坝村旧貌换新颜,为当地农民铺就了一条“金色”致富路。
光伏点亮绿色经济

“五年前,我第一次到曹坝村来的时候,水果产业园还没建起来,到处是荒山坡、泥石路,一下村真的是泥巴裹满裤腿……”7月2日,时任曹坝村第一书记吕煌斌带着家人来到曹坝村水果产业园采摘翠冠梨。
故地重游,再次回到自己曾经奋斗过的地方,吕煌斌看着眼前满目青翠、果实累累的园区,那些带着汗水的闪光日子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在曹坝村,闪光的不仅是那些奋斗的日子,还有在村文化院坝广场上的一块块光伏电板。
“只要出太阳就能挣到钱,一点不用操心。”金龙镇党委委员、组宣统委员谢帮玉说,曹坝村“两委”成员在一次前往重庆考察时,一下就看中了光伏发电项目。曹坝村是传统农业村、空心村,利用光伏发电可以弥补在技术、劳动力、收入途径等方面的短板。
“这个项目最大的好处就是有扶贫资金支持,光伏发电带来的收益归村集体和脱贫户所有。”曹坝村村级光伏发电站按照股份制运作,村集体和脱贫户入股。省级财政资金投入部分量化为股份给脱贫户,市级财政资金及村集体自筹形成的固定资产量化为股份给村集体。也就是说,不光是村集体经济多了一个增收的渠道,脱贫户也能获得相应收益。
谢帮玉算起了经济账:“村里的光伏发电项目于2018年底正式并网运行,国家电网以每度0.36元的价格收购,预计2025年底就能收回成本。而光伏板的使用寿命为20年—30年,后期的发电收益都是净收益。”
花果飘香助农增收

“朋友们,曹坝村的翠冠梨即将上市,脆爽化渣,汁水丰富,安逸得很!”近日,在“政协委员双助行动”中联系曹坝村的龙马潭区政协农业农村委主任李祥林更新了朋友圈,当起了曹坝村翠冠梨的“代言人”。不到半天,李祥林就为村子接到了1700斤的订单。
盛夏时节的曹坝村翠冠梨基地,一个个套着袋的翠冠梨如灯笼般挂满枝头,阵阵梨香弥漫林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游客穿行在林间,好不热闹。
“今年的梨子产量预计约12万斤,再过几天我们将举办采摘节,让更多游客走进园区,享受采摘乐趣。”金龙镇便民服务中心主任唐一平介绍,曹坝村水果产业园面积近千亩,分为枇杷、春见、翠冠梨三个主要特色园区,目前有119户农户、486人“入园”发展水果产业,其中脱贫户112人,每年人均增收7500元。
“3月来玩的时候,这里下了一场‘梨花雨’,景色相当美丽,接下来的采摘节也让人期待!”游客王真容说,梨花节不仅能赏花尝美食,购土特产,还配套了各种趣味活动,体验感很不错。
“梨花节让更多人认识了曹坝村,今年的枇杷销售也跟着火了。”唐一平介绍,梨花节结束后,村里的20余亩枇杷迎来采摘期。游客陆续来到枇杷基地品尝采摘,让村民在家门口就完成了销售,仅水果产业园里的枇杷,人均增收就达到8000余元。
另一边,曹坝村金源家庭农场的葡萄也陆续上市,早中晚三季葡萄将满足游客采摘到12月。为了让曹坝村四季有果可摘、有客可来,2019年,曹坝村规划种植了240亩春见,填补了春节期间无果可摘的空档。自2020年挂果以来,年均挂果20万斤,产值近110万元,带动种植户每户增收3万余元。
经过4年多的规划和培育,曹坝村已形成“春见—枇杷—翠冠梨”多元发展的特色水果产业核心区,园区成立了3个专业协会帮助解决技术、培训和销售等问题。“下一步,我们将引进企业发展水果加工业,拓宽村民增收渠道。”唐一平说。
订单高粱联农富农

7月6日,曹坝村有机高粱种植基地内,处于灌浆期的糯红高粱在阳光下拔节生长,丰收即将到来。去年以来,金龙镇全面推广“漂浮育苗”“双株宽窄行”等先进栽种技术,提高糯红高粱产量,增加种植户收入。
作为重要的农业支柱产业,龙马潭区科学规划发展糯红高粱特色农业产业园区,以“农户+合作社+企业”模式,大力推行“订单高粱”模式,为当地企业提供优质酿造原料同时,也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
近年来,曹坝村持续深化与泸州老窖公司合作,采取统一农资、统一管理、统计回购的“三统一”模式,大力推行酿酒糯红高粱订单化种植,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三统一”模式实现了生态有机种植,保障了高粱种植品质,既满足了收购公司的酿酒标准,还降低了农户的生产成本,提升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2021年,曹坝村发展高粱种植户703户,种植面积2087亩,年产糯红高粱48吨,年产值470万余元,户均增收6600余元。
“现在我们村的产业发展起来了、道路畅通了,村民们的日子是越来越好了,接下来,我们村两委也将利用好自身现有优势,走好农旅融合的路子,把我们村打造成泸州市的网红打卡村,让村子更有乡愁味,更有烟火气,更有生命力。”曹坝村第一书记刘西洋表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