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光全,黄埔军校第14期,别名(胡运堃),1919年生于名山县黑竹乡,曾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在什邡、乐山等地驻防,1949年12月通电全国宣布起义,时任中校政工室主任,率部起义整编为解放军,编入预备军第2师,后安排去西南军政大学川西分院学习。55年转业回乡,80年平反落实政策,82至85年任名山县第二、三届政协委员,1999年逝世。
1935年11月,红军长征时,在雅安名山县百丈关曾发生一场著名的百丈关战役。因为错误的军事路线,红四方面军在百丈关一带的月儿山、胡光全、鹤林场、观音场与川军遭遇,战斗极为惨烈,双方损失惨重。
就在胡光全山丘下面,有个胡氏族人聚居村落,名叫“天一店”。清嘉庆年间,胡光全地处茶马互市的官道上,除了经营传统农副产品外,在路边开设供茶商和马商们休息的茶店子。有一天一客商住店后忘记带走包袱,里面全是金银,后将包袱完璧归赵,客商为了感谢特送来“天一店”牌匾,赞誉店主好的家风和诚信经商,深受人们的好评。
在这个胡氏家族中,在这个“天一店”里,一位热血青年,名叫胡运堃,因受两年前那场战争洗礼,1937年,怀揣五个大洋,满腔热血,决心报效国家,投笔从戎,带着族人的厚望,去成都报考黄埔军校。考试结束后,考生们都在客栈焦急等待结果,终于发榜了,同室的考友告诉我父亲,恭喜你榜上有名,我父亲急忙去看榜示,他从末尾往前看,已过一半也没发现自己的名字,沮丧地回到客栈,考友见他满面不高兴,郑重说道这等事咋敢忽悠你,于是我父亲再次去看榜示,这次从前面开始,果真胡光全排序还靠前,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了!年仅17岁,进入黄埔军校第十四期步科四队学习。原来我父亲因为学历不够,是借孙辈胡光全的文凭去考试,以后他在外就一直沿用此名。当年抗大八期也在此招生,肖觉吾曾担任过父亲教官。
父亲毕业后参加过武汉会战,解放战争三年无战事,其间在乐山,什邡,新都驻防。
1949年12月,蒋介石到成都部署“川西决战”,解放军二野在一、四野战军的配合下,开始解放四川的决战。众叛亲离的蒋介石深知大势已去,又无回天之术,从成都凤凰山仓惶登机飞往台湾。胡宗南逃跑后,在解放军强大的军事和政治双重打击下处在重重包围中的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尤其是川军刘文辉、邓锡侯、藩文华在龙兴寺通电起义,在军事上对和平解放成都就己成定势。父亲深明大义,与解放军代表谈判通电起义事宜,12月8日在新繁宣布起义,时任中校政工室主任,带领全团官兵接受解放军整编,编入预备军第二师,属茂县军区,随后安排去西南军政大学川西分校学习。
1951年初,西南军政大学川西分校的七个队近1000名学员,奉命改编为“川西军区教导一团”,执行灌茂公路修筑任务。灌茂公路地处山区,沿岷江从人迹罕至的大山中修出一条8-12米的公路,靠一镐一锤,一铲一锨,施工条件太差了,先后有军工,民工,犯工共计3万多人参加修路。
1953年建成通车,该路堪称藏、羌、回、汉各民族团结的纽带,对阿坝这块神奇的土地具有深远的意义。工程结束后,部队安排我父亲转业,回原藉名山县本来可以安排工作,可此时的他对一切心灰意冷,他愿解甲归田,要求回老家黑竹乡鹤林村。在族人看来他虽没有衣锦还乡,但都很敬仰尊重他,在族群中有极高的威望,我父亲从此过着隐居山野田园的生活。后来在乡下的日子过得异常艰辛,他却十分淡定,少言寡语,为了生计,早出晚归常年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掐着日子赶场书写对联换点油盐钱,这一晃就是二十多年,却成就了他的书法艺术。
1981年人民政府给父亲落实了政策,他担任名山县第二、三届政协委员。我们父子终于团聚相认,但母亲因辛劳成疾,带着遗憾于1980年过早离我们而去,母亲任教是在原先锋乡竹林小学,现为汉源移民安置点,由于她对教学工作的认真负责,深受学生家长的信任爱戴,学校为她举办的追悼会虽简单却隆重,高年级的学生为送老师最后一程,抬着花圈步行4~5华里把心爱老师的骨灰盒护送至无名墓地安葬,母亲去世作儿女的谁不难过?现回想起来,仍感到有一丝欣慰,这事让我终身难忘!母亲把自己一生献给教育事业,献给崇宁八景的“竹林夜雨”典故中的竹林小学,为了纪念母亲,我选用竹林夜话为笔名。
1982年我结婚时父亲为我书写诸葛亮《诫子书》作为新婚礼物,“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全文86字,字字珠玑,智慧理性,是诸葛亮一生的总结,虽寥寥数语,尽是对儿子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让我以此约束自己一生,这历代学习修身立志的名篇使我等终身受用。
1983年开始大办乡镇企业,我在先锋乡任文教干事,时任乡党委书记贺建光,把家居西北村的家庭小作坊的施应成,邀请出山到乡镇企业来办起了“施鸭子”厂,他特请我父亲为该厂题写匾额,“施鸭子”后被评为成都市优质产品。
父亲自幼念私塾时就习赵孟頫书帖,带兵时也不忘练字,解甲归田后更有时间潜心修炼,逐渐养成了入笔流利,丰膄不俗,结构紧垓,搭配巧妙,工整秀丽,笔法稳健的艺术风格。父亲的书法注重细节、韵律、自然、精准、具有持久的欣赏力,他能做好兼融并蓄,厚积薄发,尤以榜书“龙、寿、福、佛、飞、虎、舞”很有气势,非常震撼,酣畅淋漓,父亲的儒雅深深影响着我们。我的大姐胡本英,从小就受其书法熏陶,秉承父亲书法技艺,近30年来,潜心研习书法,颇有成就,其代表作有110米长卷隶书《孙子兵法》,《建党百年颂》书法作品被黄埔同学总会收藏,应省黄埔同学会约稿,创作《一国两制》隶书八幅屏,今年84岁的她,将出版耗费极大心血书就医典巨著《黄帝内经》,她还热心书法公益活动,将《弟子归》,等专辑送中小学生,彰显国学正能量。
书画同源,我青年时期也十分喜爱国画,以《介子園画谱》为蓝本,自学绘画。八十年代由此转入爱好摄影,其实摄影与书画也同源,其布局谋篇,经营位置,取舍立意 等等都是应遵循的艺术法则。2013年我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担任郫都区历届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先后有500余幅摄影作品在国家、省、市、区(县)刊物发表展出或获奖。
命运和历史给我父亲开了个小小的玩笑,让他从起点又回到了原点,他普通一生,诗书礼仪传家,诚信和蔼待人,淡泊名利与事无争,平凡而显不俗,虽留给我们物质的东西很少,但精神财富可嘉,就这点已让我十分满足,十分自豪,教会我怎样做人,如何做个智慧高尚的人,我将永远怀念父亲!
全本宁,胡光全之子。 (文:全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