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schp > 四川省黄埔军校同学会

国歌里有父亲的身影
2024年06月07日 13:38 来源:四川省黄埔军校同学会 编辑:曹惠君

  三月三日,在会东知青群中我看到熙所转发的央视网《中国古镇》视频。打开第64、第68篇特别引我关注。

  第68篇[会理古镇丝路军镇]。会东——我上山下乡十年的地方,即“古镇会理东边之地”。会理即便是当年我们出入会东的必经之地,固然引我关注。第64篇[古北口镇,京畿门户]。古北口是著名的长城抗战的重要战场,是父亲余锦源率部参加长城抗战,血战南天门的战场,是我编辑【汇渊年谱】特别的关注点。从第二天开始,我反复听读,用三天时间,逐字逐句地记录下[古北口镇京畿门户]视频的配音词。

  视频特别讲述:王长青是地地道道的古镇人,一直致力于古北口镇文化的解读,2012年他向央视网记者讲述了一个惊人的故事:战火中一支自发组织起来的慰问团,冲到了长城脚下。在混乱的人群中,一个瘦弱的身影突然停止了躲闪和奔跑,他的内心被眼前惨烈而悲壮的景象深深地震撼了,这个略显文弱的青年人就是戏剧家田汉。1933的时候,当时田汉随着慰问团,前线慰问团来到古北口。到古北口以后,他这儿由石盆峪,就这石盆峪,由石盆峪上来以后,亲眼目睹了我们的将士,大批的将士让(被)敌人飞机炸弹大炮给打死了。打死以后,然后遍地是尸首,可是我们的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怎么办?尸首倒了以后,就把这尸首,(日军)把长城炸一个豁口,一个大豁口。然后把尸体摆在豁口,把豁口给堵上,用尸体堵上。然后整个的这个沿线上继续和日本人战斗。到1935年的时候,拍了一个《风云儿女》,里头有一个主题曲(主题歌)叫《义勇军进行曲》......在监狱里头,用我们抽烟的烟纸,在烟纸盒上写出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让我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可以肯定的是,当年《义勇军进行曲》初创的歌词向我们传达的信息是田汉亲眼所见,与古北口惨烈战斗是相吻合的。”

  我还很小,父亲便离开了我们。我不但不知父亲的本名,甚至他的样貌也没有记忆。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我70岁那年起,决心了解父亲,用了八年时间,追随父亲的足迹,走遍大半个祖国,着手编辑《汇渊年谱——父亲余锦源的生平经历》。在1933年2月至6月,记录了父亲率部参加古北口长城抗战血战南天门空前悲壮经历。在第三稿中,我不由自主地引用了《国歌》歌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其时,我並不知道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是以长城抗战为背景创作的。当我阅读央视网视频之后,又到北京古北口长城抗战纪念馆参观,在密云县党史工作办公室收集到《国歌与古北口长城抗战——纪念长城抗战80周年》一文;去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偶遇与父亲一同参加长城抗战的戴安澜将军后人戴澄东大哥,查找到珍贵的档案资料《国民革命军第十七军长城抗日画史》,我第一次看到父亲28岁任国民革命军494团团长率部参加长城抗战的照片,于是对国歌与古北口长城抗战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了解。

  “巍巍长城,虎踞龙腾。荡荡潮河,源远流洪。将士守土,与倭抗争。为国捐躯,血染长城。”古北口长城抗战血战南天门一件件活生生的英雄事迹、一幕幕悲壮的战斗场景,无不述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这些不仅仅是艺术语言、艺术创作,而是中华民族悲壮的活生生的抗战史实。

(图为:1933年5月24日《大公报》《南天门空前血战》)
(图为1933年5月24日《大公报》《南天门空前血战》)

  1933年1月1日,日军进犯山海关,长城抗战肇兴。3月11日晨,日军进攻古北口,第67军112师奋起迎战,10时日军攻占古北口正关。第17军25师血战三昼夜,毙伤日军2000余人。4月21日,日军强攻南天门阵地,第17军2师、83师鏖战八昼夜,毙伤日寇3000余人。5月11日,自凌晨一时起日军飞机、大炮、坦克、骑兵及5000余步兵一起出动,发动大规模疯狂攻击,日军越战越多,越战越狠,

  不容我守兵踹息。中国守军视死如归、沉着应战,包括卫生兵、辎重兵、炊事兵全部组织起来,上阵杀敌,拼死抵抗,双方反复肉搏,连续击退日军数次进攻。第83师247旅494团在坚守笔架山小桃园阵地中,打退日军7次冲锋,数百官兵阵亡,阵地工事、战壕都被炮火炸平了。凶狠的日军飞机不停地在山间盘旋,每扔一颗炸弹下来,都有士兵被炸飞起来。坚守阵地的官兵们一天多没有吃饭喝水,加上烟熏火燎,嗓子都快要冒烟了,但却无一人后退。轻伤员坚持战斗,重伤员无暇送走,能动的躺在地上帮助装子弹。战斗中,一颗炮弹忽然落在指挥所,团长负伤、副团长阵亡。战至中午,涌泉庄、上堡子、郝家台等阵地的所有工事都被荡平,我守军伤亡极重。古北口长城抗战,余锦源第494团及补充团将士伤亡约四分之三。

(图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民革命军第十七军长城抗战画史》
(图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民革命军第十七军长城抗战画史》
(图为:第八十三师参加长城抗战主要军官二四七旅四九四团团长余锦源)
(图为第八十三师参加长城抗战主要军官二四七旅四九四团团长余锦源)

  战后,离家近十年的余锦源,给他母亲带回一件礼物:一件身着十几个弹孔的战袍,至今在家乡传为佳话;并留下一根养伤期间使用的木拐棍,是唯一幸存至今的见证物。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长城抗战中,中国军民同仇敌忾,顽强抵抗、浴血奋战,古北口战役历时二月余,守军将士以窳劣武器拼新式武器,以血肉之躯御日寇入侵,给骄横一时的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毙伤日军5000余名,抗战将士伤亡10000余人。战时,著名戏剧家诗人田汉亲临战场,目睹了战斗情景,以古北口长城抗战为背景,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即现国歌。当我得知国歌的来历后,从此每当听到国歌响起,我脑海便浮现父亲的身影,便浮现成千上万参加长城抗战的英雄的中国将士的身影,便浮现四万万中国人民历经14年前仆后继、浴血抗战的身影!

  我的父亲余锦源,本名余正淮、字汇渊,1904年10月生于四川省金堂县绣水乡,少时就读于成都锦江公学堂,在这里学习三民主义、接受民主、进步、革命新思想。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向往革命,瞒着家人,靠亲友资助,奔赴广州,赶上8月14日入学考试,考入黄埔军校第二期,刻苦学习,成绩优秀。

  入学不到半年,便主动请缨参加讨伐陈炯明的东征,参加了绵湖、淡水、惠州等战役。10月14日,攻克惠州战役中,被调派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见习,第一次步入国民革命军指挥机关学习。

  1925年6月23日,参加了由共产党人苏兆征邓中夏组织的、广州革命政府支持的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省港罢工沙基大游行,遭到英法侵略军的血腥残杀,走在队伍前列的黄埔师生,当场死难27名(又记31名)。

  1926年,任黄埔军校潮州分校中尉区队长、副队长、上尉队长。同年底,因北伐战争开始,潮州分校停办。当时武汉已形成与南昌相对峙的左派政府,周恩来、邓演达、宋庆龄等人都在那里,革命形势如火如荼。余锦源与第三队队长廖运泽(黄埔一期生中国党员)、第三区队长杨德亮等人坚持将学员带去武汉,经过半个多月的长途跋涉,于1927年1月到达武汉,投入了北伐战争。余锦源调国民革命军任连长、营长、团参谋长、团长,参加了两次北伐,出生入死,完成艰难任务,累立战功,为打倒列强、铲除军阀、统一祖国英勇战斗!

  “一·二八”事变后,日本加速了侵华步伐,1933年2月,日本侵略军侵占热河省,接着进攻长城要塞。这时,担任83师团长的余锦源,参加了著名的古北口长城抗战、血战南天门。

  1937年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开始,余锦源长期战斗在抗日第一线。8月,任国民革命军团长、副旅长、旅长,率部北上,驰援南口,再次奋进古长城脚下,与日军遭遇冀北平西,于门头沟髫髻山、青白口、立石岭、东马蹄、太子墓、大村村、庄户洼及易县浴血奋战。10月,率部参加了国共合作、协同作战、重歼坂垣师团为主力的侵华日寇的山西忻口-太原会战,兼任忻口左翼地区指挥官,率部与日军激战20余日,多次击溃日军,达成克敌之光荣。1938年春夏,率部参加了晋南抗战、台儿庄-徐州大战,兼任晋南北兵团指挥官率部

  参加了临石、赵城、洪洞、临泽、翼城、沁水、中村车站、塔儿山、晋南三角地带等处抗日之役。同年秋,调190师任少将副师长,后任师长、第10军副军长,陆续参加了一系列战役,武汉会战庐山山南抗战、星德铁血阻击战,任东西孤岭作战主官,经历“血染东孤岭”“西孤岭伟壮战役”,至日军尸横遍野、寸步难行。率部参加粤北抗战,赴新丰、从化、大岗岭前线与日军作战。率部参加南昌外围战、赣江抚河间抗战、皖南冬季攻势、钱江南岸抗战、浙东萧山抗战、湘西抗战、长沙第一(策应)、二、三、四次(长衡)会战、浙赣路会战之西段作战等。

(图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抗战建国大画史》余锦源在从化抗战前线)
(图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抗战建国大画史》余锦源在从化抗战前线)

  1941年,调任第十军副军长兼江西吉泰师管区司令。这期间,曾亲率部队破获缉拿处决江西省伪主席大汉奸萧淑宇,为国锄奸;曾大力支持由胡兰畦(黄埔武汉六期女生)主持的左翼团体“上海劳动妇女抗日救国团”“江西战时儿童保育农场”,曾与在赣南主持工作的蒋经国共同研究抗日事宜。

  1944年衡阳会战后,余锦源任第十军代军长兼第三师师长,又率部参加桂柳会战,后部队开赴重庆。1945年2月,任第14军中将军长兼重庆卫戍总司令部直辖地区渝市地区指挥官,拱卫陪都重庆,直至抗战胜利。余锦源发扬“不要钱、不要命、爱国家、爱百姓”的黄埔精神,在抗日战役中,特别勇敢、战功赫赫、功勋卓著,所率部队获誉“忠勇儿女”“忠勇部队”“特别能战斗的部队”,获评“作战成绩最优、军风纪最优部队”,获颁国民政府[华胄荣誉奖章]、[干城甲种一等奖章]、[忠勤奖章]和[抗日战争胜利勋章]等。在渝期间,代职保送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三期学习,支持爱国民主运动,郭沫若曾书赠大幅单条勉励之。

(图为:爱国革命——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主题展图片)
(图为:爱国革命——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主题展图片)

  抗日战争胜利后,调离军界,到中央警官学校任中将副教育长。其间,赴台湾进行考察;为了感恩母校,以校训“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题词;为了感恩家乡,捐资修建“綉水学堂”。

  1947年夏,原国民党72军在山东泰安被解放军全歼。72军原系川军,部属士兵多为川人,因此受命赴鲁,重新组建72军,余锦源任军长。“大家不打了,都是中国人。”1949年1月9日,在淮海战役中,余锦源率部15000人战场起义,加快了淮海战役的结束,避免了双方的伤亡。

  余锦源和72军的高级军官到了解放军部队后,三野派政治部唐亮、钟期光主任领导学习。其间,陈毅司令员到三野总部宴请余锦源等将领,望其返江南以后,作些宣传策反工作。

  1949年10月中旬,返回四川,居住成都,拒绝任何任职,拒绝赴台赴港,坚持遵从陈毅司令员的嘱托“作些宣传策反工作”,为家乡成都、金堂和平解放贡献力量!并坚持与陈毅司令员的承诺“回四川生产”,遵从孙中山《建国大纲》“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衣食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兴办实业,筹建农场,纺纱

  织布,积极参加街道学习,积极购买新中国发行的第一次国债,支援新中国建设。

 2005年,余锦源获颁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将领)纪念章];2015年,获颁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将领)纪念章](编号502)。
2005年,余锦源获颁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将领)纪念章];2015年,获颁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将领)纪念章](编号502)。

  今年,是黄埔军校建校百年之纪念,也是父亲参加黄埔军校学习百年之纪念。走进新时代,奋进新征程,让我们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发扬黄埔精神,发扬抗战精神,为祖国统一、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义勇军进行曲》手稿)
(图为《义勇军进行曲》手稿)

  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在神州大地上回响,激励着亿万中华儿女,为祖国统一、民族复兴而英勇奋斗,不断前进!(文:余万祥)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