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scxw > 四川在线

四川创新开展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8000多种动植物得到“伞护”
2021年08月23日 10:40 来源:四川在线 编辑:曹惠君
分享到:

  四川在线记者 王代强

  “部署不到一周,就收到两段大熊猫活动影像!”近日,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片区成功部署全国首个以监测野生大熊猫为主的无线自组网生物多样性监测系统,解决了传统红外相机回收速度慢、回收影像不清楚拍摄内容等问题。

  这是四川创新开展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工作延续。2016年12月5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开启了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一场由国家主导,关于大熊猫及其栖息地最高级别的保护就此拉开序幕。

  2020年9月,四川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顺利通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组织的第三方评估验收。试点期间,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通过发挥大熊猫作为旗舰物种的“伞护效应”,协同保护其他8000多种伴生动植物,在野外巡护中已发现其他同域珍稀动物1600余次。(记者注:伞护,即选择一个合适的目标物种,这个目标物种的生境需求能涵盖其他物种的生境需求,在保护这个物种的同时,也像伞一样连带保护了整片区域的其它物种。)

  “试点前,大熊猫保护存在保护地规划范围交叉重叠,管理机构设置分散、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等问题。”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就是要打破体制藩篱,通过构建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实现对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原真性、完整性保护。试点以来,四川创新探索实施了系列保护升级:

  保护格局升级。大熊猫国家公园总面积27134平方公里,横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其中四川片区面积2017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4.36%,区内有1205只野生大熊猫,涉及7个市(州)20个县(市、区)119个乡镇,涵盖各类自然保护地66个。

  保护重点升级。合理划定公园边界,将最应该保护的地方保护起来。加强栖息地廊道建设,完成廊道植被恢复68平方公里,将碎片化的栖息地串联成片,优化大熊猫生存环境。强化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整体保护,修复大熊猫栖息地28平方公里。

  保护机构升级。成立了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和7个市州管理分局,厘清公园内原有保护地的编制、人员、资产、负债等情况,整合设立20个管理总站、103个管理站、1个巡护监测中心,落实在编管护人员688名,形成大熊猫国家公园1个管理主体、4级管理体制,实行统一管理、系统管理、分级管理、协同管理。

  保护研究保护。建立了大熊猫科学研究院和大熊猫学院,组建了高水平的科研团队,瞄准保护宏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学、遗传学等前沿科学开展基础研究,为500多只大熊猫建立DNA档案,建立了大相岭、小相岭、龙溪虹口3个大熊猫野放基地。建立起“天空地人”监测网络,实现对公园的数字化管理。

  保护协同升级。创新提出“点上聚居、线上旅游、面上保护”思路,引导形成“人退猫进”格局。建立共建共管共享机制,积极打造熊猫特色小镇、公园入口社区,适度发展特许经营、大熊猫友好型产业,缓解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试点以来,大熊猫、雪豹、金钱豹等大型野生动物更多地闯入人们的视野。四川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会长冉江洪说,在多种保护措施综合作用下,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部分种群实现恢复性增长,野生动物活动区域呈现扩大趋势。

  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四川将继续以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自然保护管理新体制、新机制,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新格局,实现更高质量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