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houye > 中新网四川

从长兴到汶川——跨越2000公里书写群众满意“答卷”
2025年11月13日 14:17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13日电  随着羌族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在汶川县的羌乡村寨,腊肉醇香漫过街巷,羌绣明艳缀满屋檐。乡亲们脸上舒展的笑容,藏不住“收入涨了、日子甜了”的踏实幸福。而在这片喜悦里,一群来自长兴的援汶干部,眼底的光亮比年味更浓——羌乡的蜕变,正是他们用坚守写就的“成绩单”。

  “惶恐”到“扎根”:把他乡当战场

  初到汶川,地震是援汶干部们绕不开的考验。“饭桌上的碗碟突然晃起来,大家瞬间屏住呼吸,但相视一眼后,反而都冷静下来。”援汶教师张伟敏记得,虽早有心理准备,可真实的震感仍让人心头一紧,好在短暂沉着应对后,一切恢复如常。

依次为张伟敏正在讲课;章淑云(左1)和汶川妇保院医生交流工作心得。汶川县委宣传部供图

  援汶医生章淑云到岗第一天,先被告知的不是工作流程,而是医院的“安全地图”:“知道最坚固的位置在哪,万一有情况,能第一时间找到避险点。”在汶川,每月一两次的轻微震感是常态,却从未动摇这群异乡人的脚步。

  自2021年起,一批又一批长兴援汶干部与人才背井离乡,在“惶恐—适应—攻坚”的蜕变中,以高度的责任感为汶川发展注入“长兴力量”。

  智力援汶

  把技术“种”在百姓需要处

熊炳森正在为患者做检查。

  “医生,鼻子总出血,塞了又流,实在熬不住了!”汶川县人民医院耳鼻喉科门诊里,90岁的郭大爷攥着病历,声音里满是无助。川西高原秋冬干燥,鼻出血成了当地百姓的“常见病”,却因技术限制,常让患者反复遭罪。

手术中的熊炳森。

  援汶医生熊炳森当即决定:用鼻内镜下微创止血术。十几分钟后,手术成功,困扰郭大爷许久的难题彻底解决。如今,这项由长兴医生带来的新技术,已成了汶川百姓应对鼻出血的“救命利器”。

  2024年至今,长兴精准选派2名党政干部、14名专业人才扎根汶川。当地也用实招暖心留人,落实《汶川县关心关爱援汶挂职干部人才十条措施》,让干部人才安心干事。

  产业富汶

  把“致富种”撒向羌乡田野

  农业是汶川的富民之本,如何让长兴的农业优势在汶川开花结果?长兴驻汶川帮扶工作队给出了答案——推广吊瓜、湖羊等特色产业,让老乡的腰包鼓起来。

商木星(右)查看湖羊小羊羔出生情况。

  “湖羊刚到汶川时,我们最担心它们不适应,万一难产就糟了。”援汶干部商木星、徐卓至今记得,那段时间,两人轮流半夜起床巡查羊圈,手电筒的光在夜里晃了一圈又一圈,只为守护好老乡的“致富羊”。今年,又有100多只湖羊小羊羔在汶川顺利降生,成了当地产业兴旺的“活符号”。

徐卓(右)在实验室开展动物疫情检疫。

  今年,工作队还从长兴吕山乡请来专业厨师与营销团队,在汶川举办“品湖羊珍馐·赏民族风情”水磨湖羊宴,让湖羊养殖从“养得好”向“卖得好”延伸;汶川吊瓜种植面积新增60余亩,总面积突破300亩,同比增长10%;来料加工产业致富工坊完成加工量400万余件,每月人均增收超2200元,让“家门口就业”成了汶川百姓的新选择。

  民生暖汶

  把“堵点”变成“幸福点

周伟强搬运捐赠物资。

  “阿坝冰糖心苹果,甜到心坎里!物流2天直达,放心下单!”翻开援汶干部周伟强的朋友圈,满是汶川水果的“带货”推文。曾几何时,物流是制约汶川甜樱桃、脆李、冰糖心苹果走出大山的“卡脖子”难题,再好的果子也只能“烂在枝头”。

  为打通这条“致富路”,援汶干部周伟强所在的川青甘物流园,一举贯通阿坝州13个县的物流通道,吸引近30家企业入驻。如今,汶川水果能快速运往全国各地,老乡们再也不用为销路犯愁。

朱磊接受当地村民送的锦旗。

  “今年,总投资8000万元的汶川县全民健身中心已完成整体建设,总投资600万元的漩口镇2000平方米农贸市场综合体幸福共享中心正准备验收投用。”谈到新项目,援汶干部朱磊欣喜地说。

  2025年,长兴实施对口支援汶川项目13个,总投资5050万元,涵盖固投类项目7个、工作类项目6个。截至10月底,项目开工率100%,完成投资4822万元,每一分投入都化作了汶川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文教润汶

  把“薪火”传到教育一线

徐月琴给学生辅导作业。

  “我不想待在办公室,想到教学一线去,再辛苦也值!”援汶教师徐月琴初到汶川时,岗位在校办,工作清闲安逸,可她主动找学校领导“请战”,还直接挑了最具挑战的高三语文教学。

  今年高考,她带的学生语文成绩全线提升——一名考上复旦大学的女生特意发来消息:“老师,以前我的语文从没上过120,这次考了126!谢谢您!”简单的一句话,成了徐月琴最珍贵的“勋章”。

  在文化帮扶上,工作队同样不遗余力:投入80万元改造提升漩口镇400平方米的“阿来书屋”,让文化阵地更暖心;为绵虒中学更新10间教室设备,为雁门小学改造基础设施,守护校园安全;发挥援汶教师“传帮带”作用,开展公开课、教师培训12期575人次,让优质教育资源在汶川“流动起来”。

  交融兴汶

  让“山海情”结出共赢果

  上周,“长汶一家亲‘石榴’同心向前行”2025年宣讲交流活动在汶川县映秀国际学术交流厅启幕。长兴“长青潮”与汶川“家国爱”宣讲团以“理论+文艺”形式共学共演,成立宣讲联盟,系紧两地产业互建与文化交融发展纽带。

  “三交”行动是民族团结的“黏合剂”。2025年,长兴安排“交往交流交融”项目22个,覆盖致富带头人、村干部、妇女代表、青少年等群体,一场场交流活动让两地心贴得更近。7月初,汶川县投促中心副主任皮安邦带队赴长兴开展交流学习,通过实地走访企业、园区和特色基地,深入学习浙江先进招商模式与发展经验,并将其转化为推动汶川发展的具体行动,进一步加强双方在产业发展、招商引资、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合作,促进两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谱写浙川对口支援新篇章。

长兴-汶川湖羊产业交流会举行。

  羌历新年的鼓点越来越近,援汶干部们仍在忙着最后的“冲刺”。“老乡们的期待,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希望汶川一年比一年好!”援汶干部徐谢鸿说,最好的帮扶从不是“单向给予”,而是把他乡当故乡、把老乡当家人,一起把日子过旺。(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