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领航时代新女性 赋能叙州“她力量”
2021年11月06日 13:11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韩金雨
分享到:

  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6日电 (吴平华 黄学勤)“这是一次难得的专门针对女性干部人才的培训,内容精粹,既有法律解读,又有案例分析,还有妇儿工作实操。论坛分享更是让我受益匪浅。”近日,参加宜宾市叙州区2021年女性人才培训班的学员宜宾市叙州区蕨溪镇组织委员、妇联主席曾令兰表示,要把这次难得的学习所获投入到妇女儿童发展维权工作中去。

  为切实提高我区女性人才领导力、创新力和执行力,引领女干部听党话跟党走,坚定不移推进区委二次党代会确定的“158”总体思路,在创全国百强区建设中贡献巾帼力量。近日,宜宾市叙州区举办了2021年女性人才能力提升培训班,对全区乡镇(街道)、机关、企事业单位女高知人才、企业高管、科技和法律工作者、妇联干部等,共计40余人开展了提升培训。

举行女性人才能力提升培训班开班典礼。黄学勤 摄
举行女性人才能力提升培训班开班典礼。黄学勤 摄

  听党话跟党走铸牢“巾帼魂”

  “通过本次培训,让我增强了作为女性的价值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为自己以前的落后想法和懈怠思想感到不好意思。”来自安边镇的妇联副主席舒萍说。

  赵一曼研究中心讲师杨剑以《让赵一曼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为题,从“弘扬赵一曼精神的重要意义、深刻领悟赵一曼精神的内涵、如何传承和弘扬赵一曼精神”三个方面讲授了宜宾的巾帼英雄、一位平凡的母亲和女儿、优秀的革命者赵一曼的家国情怀,为学员上了一堂生动的党史学习教育课。

  培训期间,该区还组织参训人员开展“学党史、赡先烈、温誓词”等活动,教育她们懂得改革和奋斗是民族之石,团结和梦想是民族之魂;引导她们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拓前进。大家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的女性要在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业中贡献力量,在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中奋力作为。

集体参观陈毅故居。黄学勤 摄
集体参观陈毅故居。黄学勤 摄

  积跬步致千里淬炼“专业性”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本次培训是我区女性成长训练营计划的开篇,旨在切实提高我区女性人才政治力、领导力、创新力和执行力,以及新时期妇女工作的能力。”宜宾市叙州区委常委、统战部长唐辉介绍道。

  据了解,此次培训综合运用讲授式、案例式、互动式、研讨式、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增强女性人才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全区妇女儿童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叙州区争创全国百强区建设奠定良好的女性干部人才基础。

  防“身病”更要去“心病”,宜宾学院心理学教授何奎莲为40余名叙州区女性人才干部集体“充电”妇女儿童心理危机干预技能。以一首轻音乐引导学员们通过冥想放松身心,让学员们以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态进入教学主题。课堂上,何教授以积极发展视域为切入口,深入剖析如何识别现今社会中遇到的妇女儿童心理危机,并分享了应对处理儿童心理危机的方法。“应激干预、危机干预、妇女儿童防暴力侵害的解读对解决当前一些社会问题尤为重要。”一位学员谈到。

  这次培训与大多数培训的不同之处,在《反家暴法》、《民法典视野下的妇女维权保护》、《未成年人保护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实践》解读中,运用了大量的互动、演练,激发思考、促进转化,达到了更佳的效果。

  勇担当善作为提升“影响力”

  “古有木兰可从军,今有董明珠和孟晚舟。新时代的女性更要把实干、担当、作为、自律成为标配,和谐家庭、融入社会,在家庭教育、发展维权和基层治理工作中当典型、做标兵、起示范。”宜宾市叙州区妇联负责人说道。

  为推动“十四五”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在借势双城计、融入双城圈,加快建成全国百强区的宏伟目标中,为激发叙州区女性力量助力“绿色叙州、实力叙州、宜居叙州、活力叙州、和谐叙州”五大愿景的实现,培训班举办了“女性影响力”发展战略论坛。

  培训班6个小组围绕“叙州区女性影响力助力‘五个叙州’发展”主题,从工作实际出发,就取得叙州区妇联工作突破性发展、女性能力素质的提升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探讨。学员通过分享基层妇女儿童工作经历,剖析了目前妇女儿童工作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了整合资源打造妇女儿童关爱点位、家风教育柔性工作法、志愿者“服务换服务”管理模式、从人居环境小处着手提升妇女修养、文化活动引领精神文明等工作思路。

  “本次论坛是一场聚集智慧、引发共鸣的小盛会。从几位学员的主旨演讲中,我们不难发现,坚持学习、工作创新,坚韧不拔、担当实干、懂得感恩是她们的共同点,也是推动妇女儿童工作的钥匙。”叙州区委目标办副主任、区妇联兼职副主席刘益对此次论坛感慨到:“新时代赋予了女性更多的空间和机会,提供了新发展新作为的舞台,她们的论点能够为打造“五个叙州”贡献更多的智力支持和女性力量。”(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