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成都东部新区首个五年规划出炉 将打造成渝联动重要支点
2022年05月31日 19:46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祝欢

  中新网四川新闻5月31日电 (陈晓静)成都东部新区31日透露,《成都东部新区“十四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出炉。据悉,这是成都东部新区成立以来发布的首个五年规划,擘画“成都东翼现代化新城”“成都与重庆联动的重要支点”发展蓝图。

  蓝图成型  全力打造成渝联动重要支点

  2020年5月成立以来,成都东部新区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显著提升。未来,成都东部新区将会有怎样的惊喜变化?

绿色生态,景色宜人。成都东部新区 供图
绿色生态,景色宜人。成都东部新区 供图

  《规划》明确,到2025年,成都东部新区将基本形成成都东翼现代化新城框架,新区总人口达到8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80亿元。到2035年,初步建成成都与重庆联动的重要支点,新区总人口达到16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充分对表国家、省、市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重要指示要求,对成都东部新区目标愿景、发展定位、发展路径进行反复审视,提出了‘1447’总体发展思路。”成都东部新区战略研究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产业格局基本成势成型。成都东部新区 供图
产业格局基本成势成型。成都东部新区 供图

  《规划》透露,到2025年,成都东部新区基本形成成都东翼现代化新城框架,到2035年,成都与重庆联动的重要支点美好蓝图初步呈现;全力打造国家向西向南开放新门户、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平台、成德眉资同城化新支撑、彰显公园城市理念新家园;形成开放枢纽门户功能、临空经济引领功能、先进制造业承载功能、公园城市品质宜居功能四大核心功能。

  未来筑景  让“未来之城”从梦想照进现实

  据透露,该《规划》明确了成都东部新区今后7项重点任务。

  加快构筑组团式网络化空间格局。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刚性约束,以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遵循,协调布局生态空间、城镇空间、产业空间和城乡融合发展空间,解决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问题,加快构筑与人口经济承载、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空间格局。

  着力构建“临空+制造”现代化产业体系。顺应产业集群化、融合化、生态化发展趋势,按照产业“建圈强链”思路,充分发挥临空枢纽优势和制造业承载空间优势,以临空经济为特质、以先进制造业为根基,聚力发展临空核心产业,创新发展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临空延伸产业,构建特色鲜明、梯次发展、协同布局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全力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重要承载区。以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主攻方向,积极创建国家医学中心,高标准打造天府锦城实验室(未来医学城)、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中国电信创新转化中心、西部金融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高效赋能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新兴产业高端发展,努力探索公园城市“低碳产业”发展路径。

发展变化日新月异。成都东部新区 供图
发展变化日新月异。成都东部新区 供图

  加快建设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门户枢纽。把握成都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的重大机遇,围绕更好促进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流通,突出枢纽牵引、平台赋能、协同开放,加快建设天府国际航空港和简州新城铁路港“双港枢纽”,深度参与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建设,努力打造成渝乃至西部地区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平台。

  积极创建重点领域综合改革试验区。发挥省级新区“先行先试”的制度优势,开展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试验,探索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实现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

  奋力建设绿色低碳宜居新城。贯彻落实国家、四川省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和成都市“四个结构调整”工作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聚焦补短板、强弱项,加大民生改善力度,构建功能完善、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成都“未来之城”。成都东部新区 供图
成都“未来之城”。成都东部新区 供图

  全面推进城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按照成都探索超大城市转型发展和现代化治理新路径的要求,前瞻性思考智慧城市建设,全局性谋划城乡精细化管理路径,压实安全韧性城市建设责任,凝聚各方力量,不断提升城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