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泸州纳溪:数字赋能 智护家园
2025年08月28日 10:38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28日电 (周亚玲)泸州纳溪地处四川盆地南缘,直面洪涝、地质及森林火灾等多重灾害。为破解基层应急“最后一公里”难题,近年来,纳溪区以信息化建设为核心,借数字之“智”提升预警速度、响应精度与处置效能,筑牢韧性安全网。

  科技赋能,织密全域感知“智慧网”

  在东升街道新建的应急指挥中心,街道办事处主任尹文波演示了“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布控球实时回传倒流河水位数据,单兵设备跟踪村级队伍轨迹,投入30余万元的音视频工作站,更让市、区、镇(街道)三级数据实现秒级互联互通。“今年汛期,系统收到预警信息并第一时间发出,我们提前转移了群众,科技赋能让我们跑赢了灾害。”尹文波轻点屏幕,调出当时无人机现场拍摄的实时画面。

  从“人防”到“技防”的改变,正是纳溪区筑牢智慧防线的缩影。

  “无人机巡护组注意,东南山林红外监测温度异常,坐标已同步至指挥平台!”8月14日,丰乐镇应急指挥中心的大屏骤然亮起红光。值班人员刘宇迅速切换画面——皂角村上空,无人机操作手舒源松正操控设备抵近侦察:“报告,确认枯枝堆阴燃,过火面积约20平方米!”随着指令下达,镇级半专业扑火队携带背负式水枪10分钟抵达现场,将火情扼杀在萌芽阶段。

  纳溪智慧触角正向最末梢延伸。皂角村的应急物资库已按照全市统一的《村级应急物资储备指导清单》,结合村组实际,主要配备了森林防灭火和防汛方面的应急物资装备,并统一纳入应急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实行信息化管理,村上可通过泸州应急小程序实现‘一键扫码’出入库。

  “这种模式极大地提升了村级应急物资保障的响应速度和管理效率,是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有效增强了村级应对森林火灾和洪涝灾害的‘最后一公里’处置能力。”村党总支书记陈洪阳正感慨。

  关口前移,拧紧风险防控“安全阀”

  当科技网络捕捉风险隐患信号时,另一道防线正在企业车间悄然筑起。“兴某玻璃有限公司,按照本月执法计划,我们将对你企业开展健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等6个方面的检查,具体的检查事项、检查时间以及自查清单,我们已通过‘应急宝’政务端向你发送,请根据情况及时签收并按清单开展隐患自查。”每月初,执法人员都会通过“应急宝”平台向本月检查企业电子送达执法检查事先告知书。

  “这次检查共发现隐患14项,其中的6项问题,在我们检查前你们已经自查发现,且上传到了‘应急宝’系统备查,故这6项问题不再列入我们的处罚事项。”此举换来企业的由衷感叹:“现在自查出问题反而安心,整改是为我们自己买保险。”

  风险防控的关口,更在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发力。

  “按照应急预案一张图,我们坚持‘四季主题’演练不停步,今年以来已开展15次镇村联动演练、参与人数2100余人次,演练复盘后及时梳理形成‘问题、整改、销号’清单,真正做到‘打一仗、进一步’。”丰乐镇镇长张元霞说道。

  丰乐镇创新建立村级森林防灭火“三张表”和森林防灭火“一张图”,将2.6万亩林区划分为47个网格,每个网格标注水源点、防火道、风险树种等数据。2025年清明期间,无人机巡查发现祭祀用火,系统自动向最近2名护林员发送坐标。“从报警到处置完成仅用18分钟。”护林员牟俊燃展示手机端的处置反馈界面。

  末端发力,锻造生命守护“先锋队”

  当预警信号与风险隐患排查织就防护网,一支支“呼之即来”的队伍正在实战中淬炼锋芒。

  每月18日,白节镇竹海村应急演练场是最忙碌的时候。“大家请即刻准备好,按照各自分工开始训练!”村义务救援队长龙朝贵吹响集结哨,集结后20名半专业队员分工有序,其中3名半专业队员操作森林水泵连接水带干线至前沿阵地取水点,另外10名半专业队员背负2号组合工具包对起火点周围植被进行砍伐并起到隔离作用防止火势蔓延,剩余7名队员负责观察现场风向及周边环境情况标记最近的撤离路线。

  “专业队教我们风机灭火战术,我们带他们钻山沟认小路。”龙朝贵所说的正是白节消防站推行的“520”作战单元,依托“113450”装备标准的“共训共练”机制——消防员李勇宇对此深有体会:“去年在窖金山迷路,多亏村级队员老马带我们抄近道,早到10分钟救出被困人员。”

  像这样的案例,自白节消防站投勤以来,已成功处置各类警情317起,“先锋队”守护的不仅是280平方公里土地,更是末端发力的生命誓言。

  纳溪区通过高效应急指挥平台、“30分钟响应闭环、五位一体”包保机制及无人机巡护等科技手段,结合“520”编成和“113450”标准的实战化装备、精准服务与柔性执法,构建起“防得住、预警早、反应快、处置好”的基层韧性安全网,以坚实机构保障和创新机制守护民生安宁,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屏障。(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