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宜宾叙州:产业铺就致富路 家门口就业促增收
2025年11月11日 20:53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尧欣雨

  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11日电(吴平华 李媛媛 钟晓梅)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压舱石”,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的“主引擎”,近年来,宜宾市叙州区蕨溪镇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通过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实现家门口稳定就业。

工人们正忙着分拣黄柏。李媛媛 摄

  当前,在蕨溪镇,专合社里忙碌的身影、苗圃中绽放的笑脸,无不诉说着产业兴旺为这片土地带来的生机与希望。

  位于蕨溪镇红光村的红禄种植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中药材黄柏、砂仁的种植、收购与加工。走进专合社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忙着分拣黄柏、加工药材,现场一派繁忙景象。据了解,合作社今年共收购黄柏鲜皮500多吨,可生成干皮200多吨,产值1000多万元。自今年九月砂仁进入采收期以来,合作社开足马力忙生产,预计全年收购鲜果约1500吨,可生产干货约430吨,产值约1200万元。

工人们正精心修剪枝叶。李媛媛 摄

  “从9月初到现在,一直在加工香砂,订单还比较充足。我们的产品主要是销往广西玉林香料市场,山东滕州,成都荷花池、商贸城等全国各地。”叙州区红禄种植专业合作社经理黄道红说道。

  产业的发展不仅让种植户的腰包鼓了起来,也带动了周边村民就近务工增收。据了解,红禄种植专业合作社日常用工二三十人,最多时上百人,务工人员均为附近村民。

  “在这儿干活,一天可以挣几十块钱。”叙州区蕨溪镇横山村村民王容家就住厂子附近,走路十多分钟就可以到达厂区,“老板对员工很好,在她们这个年纪能够在家附近挣点钱,自己零用还是可以。”

  “我在这个工厂里工作3年多了,有活的时候老板就喊我们来做,没得事情,就在家里干活。”叙州区蕨溪镇红光村村民滕桂芳说,在家门口上班能挣零花钱,而且还很自由,她也是比较满意的。

  在发展过程中,合作社还通过“免费供苗+技术指导+保底回收”的模式,带动困难农户发展砂仁种植,为他们解决销路问题。

  “我们免费提供种苗,无偿教他们怎么种植、怎么管理,我们也包回收。这几年,我们带动了好几十户村民种植中药材,种植面积宽的农户,现在一年可以产1吨多、2吨中药材,按照现在的经济价值来说,1吨香砂是7000块钱左右,收入已经超过1万了,大家还是比较满意。”黄道红说。

  中药材产业蓬勃发展,苗木经济同样欣欣向荣。在位于该镇光华社区的宜宾胭脂花卉园艺有限公司的苗木基地里,工人们正精心修剪枝叶、清理杂草,并对景区道路进行拓宽,助力乡村旅游发展。正在挖土拓宽路基的孙德伟,先前一直在外务工,收入非常不稳定,于是回到了家乡就近就业,今年已是他在这里务工的第五个年头。

  “在这里上班后,家里面购置了全自动洗衣机、安了空调、买了新电瓶车,这些就是最明显的变化。”叙州区蕨溪镇光华社区村民孙德伟觉得生活有了比较大的改善,在家门口工作,既能照看家里面,一个月又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我还是觉得相当满意的。下一步,还想把自家的土地利用起来,种上苗木,搭着公司一起销售,这样也可以增加一份收入。

  正在一旁修剪枝叶的蒋顺均也是基地的“老员工”。在公司负责人冯春丰的带动下,他种植了3亩黄桷兰,至今已有十多年。

  叙州区蕨溪镇光华社区村民蒋顺均介绍道:“我们的种植技术这些都是在冯春丰老板这儿学的,随便啥子技术、不懂的来问他,他都毫不保留地给我们说。今年收入还是可以,收购商来收了3批苗木了,收入大概有3000来块钱。平时,家里事情做完了的时候,长期又在冯老板这儿给他做活路,一年还是有20000来块钱,收入还是可以了。”

  宜宾胭脂花卉园艺有限公司位于蕨溪镇光华社区胭脂组,除了拥有1200余亩的苗圃种植基地以外,公司还打造了国家AAA级景区——春风里,集园林观光、休闲度假、乡村旅游、生态观光、户外旅行和农耕文化体验于一体。

  “我们长期给有需要的农户留岗,目前有10多名固定工人,忙的时候要增加到20多名。下一步,我们还要拓展有造型特点的高附加值品类,让产业更有竞争力,并尝试线上带货。后续,销路稳了、规模大了,能提供的岗位就多了。周边农户不管是来务工,还是自己种了苗找我们代销,都不用愁‘卖不出去、赚不到钱’。”宜宾胭脂花卉园艺有限公司负责人冯春丰规划着。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为全力以赴冲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年过渡期收官战,蕨溪镇主动作为、尽锐出战,始终坚持把促进低收入群体稳定增收作为重要任务,累计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720余家,发展特色产业基地7万亩,为周边群众提供岗位5000余个,多措并举推动各项增收政策落地见效,以真抓实干、奋勇争先的劲头,交出一份让群众认可的满意答卷。(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