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bwbd > 中新网四川

成都青羊:“小网格”撬动“大服务” 激活企业发展新动能
2025年11月11日 18:45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尧欣雨

  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11日电(吴平华 张静)近期,随着多家企业陆续入驻青羊航空智能集成创新园,员工“吃饭问题”旋即摆上桌面。面对这一迫切需求,园区服务团队迅速行动,打造过渡性暖心就餐区,让企业员工在园区配套餐厅正式营运前,能够便捷就餐。这个由企业诉求“吹哨”、服务网格“报到”而迅速落地的举措,成为四川成都青羊经济开发区(简称“青羊经开区”)变“被动响应”为“主动服务”的生动缩影。

青羊航空智能集成创新园过渡性暖心就餐区。张静 摄

  “立园满园”行动实施一年来,青羊经开区围绕“尊商重商优环境”攻坚目标,系统推进网格化服务、集成化办事、智慧化治理,推动服务效能持续跃升,政商生态不断优化,为企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暖流与活力,交出了一张以“小切口”推动“大发展”的亮眼答卷。

  织密“产业网格”

  服务从“被动等待”变“主动上门”

  “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这句在青羊经开区广为流传的口号,正是园区推动服务力量下沉、服务关口前移的真实写照。

四川成都青羊经济开发区政商事服务中心。张静 摄

  面对企业多、专职服务人员少的现实矛盾,园区打破“大厅坐等”的传统模式,按照“全域覆盖、产业相关”思路,将1358家企业划分至10个产业网格,每个网格配置一名副处级网格长和多名网格员,构建起“网格员一线摸排—网格长统筹协调—部门联动响应”的三级服务体系。

  为解决“权责不匹配”“小马拉大车”等体制机制障碍,青羊经开区推动“园局融合”改革,整合区新经济和科技局与青羊经开区管委会职能,组建“五大业务组团”,精简重复交叉职能约50%,一线人员比例超85%。通过公开竞聘组建的科技创新服务、经济运行、投资促进等组团,打破部门壁垒,实现“一盘棋”攻坚。

  “企业从‘跑部门’变为‘找网格’,从‘找服务’变为‘被服务’。”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政商事服务管理系统,企业诉求实现“诉求上报—分类派单—限时办结—跟踪回访”全流程闭环处理。今年以来,系统已动态走访企业873家次,收集并办结企业诉求209条,办结率达100%。

  集成“政商服务”

  “一窗办多事”提升效能新体验

  为进一步破解企业“一事跑多窗”的痛点,青羊经开区创新设立政商事服务中心,推动业务、资源、服务三集成,构建“政务+增值”“接件+快办”的“一站式”服务模式。

  中心整合多部门联办事项,设立商事审批、集成服务、增值服务等六大窗口,发布涵盖136项涉企服务事项的“三张清单”,定制企业入驻、人才入园等6大服务场景。同时,联动90余家社会机构打造“企业赋能超市”,提供397项标准化产品与27项园区专享服务,实现从“接诉”到“解诉”的服务质效全面提升。

  此前,成都都成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在办理“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卫生许可证”这一新品量产前置条件时,因缺乏经验陷入困境。网格员在走访中获悉此难题后迅速上报。青羊经开区管委会随即启动联动机制,协同区卫健部门上门“诊断”堵点,精准指导企业准备申报材料,并专项对接省级部门跟进办理。

  得益于网格员的主动发现与集成服务的高效协同,这一无先例可循的许可批件在两周内得以顺利办结,确保了今年10月企业生产线的如期投产。

  值得一提的是,园区还创新推出“首席接待负责+下班延时服务”模式,建立“网格上门办—政务专班办—联席攻坚办”三级帮办机制,真正实现“简易事项不出网格、复杂事项专班攻坚”。

  智慧平台赋能

  数据驱动服务精准触达

  以“市区双向赋能、政企共链共建”为思路,青羊经开区率先打造“青园慧”企业智慧服务平台,开发“链动青羊”“智绘青羊”“温馨青羊”三大模块,推动园区治理从“人力密集型”向“智慧驱动型”转变。

  “链动青羊”构建产业链评价模型,靶向匹配目标企业1147家,成功引进301所航空检验检测中心等重点项目;“智绘青羊”整合企业产值、社保、能耗等10余项数据,实时监测经营异常信号,动态生成风险清单;“温馨青羊”则开辟企业需求发布渠道,精准对接政策、人才、市场等六大资源,实现“政策送上门、服务找企业”。

  试运行以来,平台已服务企业700余家,企业诉求收集量同比增长5倍,解决时限提升70%。智慧治理不仅提升了服务效率,更实现了从“普惠漫灌”到“精准滴灌”、从“被动响应”到“主动赋能”的转变。

  一年来,青羊经开区以“网格化+集成化+智慧化”的系统思维,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未来,园区将继续深化“尊商重商优环境”攻坚,让每一个企业都能在这片热土上安心经营、茁壮成长,共同为“立园满园”的生动实践写下有力注脚。(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