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12日电(王爵 周亮)11日,种粮大户康志钢正组织机械力量,紧抓晴好天气,对园区内成熟的再生稻进行开镰收割,确保颗颗饱满的稻谷尽数归仓。眼下,蓬安县睦坝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内,一片丰收景象映入眼帘。金黄的稻浪随风起伏,收割机的轰鸣声奏响了喜悦的乐章。
在广阔的稻田里,大型收割机往来穿梭,高效作业。所经之处,一茬茬再生稻被整齐地卷入机械,随即在机器内部完成收割、脱粒等系列工序,金黄的稻谷随即被输送至一旁的运输车辆中,流程顺畅,一气呵成。
“今年是我们合作社首次尝试规模种植再生稻,总面积有一百多亩。”蓬安县宏康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康志钢望着丰收的场景,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在整个种植过程中,多亏了县里农技专家的全程精心指导,从品种选择、田间管理到水肥控制,都给了我们关键支持。你看这稻穗,籽粒饱满,长势非常喜人!根据目前的收割情况来看,我们预计亩产量能达到600斤左右,这个头茬成绩令人鼓舞。”
再生稻的成功丰收,背后蕴藏着科技兴农的“智慧密码”。它与传统一季稻或双季稻的种植模式有所不同。据农技人员介绍,再生稻是利用头季水稻收割后,稻桩上存活的休眠芽萌发再长出一季水稻,从而实现“一种两收”,即播种一次,收获两季。这项技术的核心在于对头季稻收割时“留桩高度”的精准把控,以及后续科学的田间管理。
“技术关键点在于头季收割时,我们要像外科手术一样精准控制留存稻桩的高度,”一位现场指导的农技专家解释道,“这样才能有效保护稻桩上的休眠腋芽不受损伤。待头季稻谷归仓后,我们立即转入第二季的精细化管理,重点是做好水分灌溉和肥料追施,为休眠芽的适时萌发和茁壮成长创造最适宜的‘温床’。”
蓬安县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创新的种植模式,显著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它省去了第二季水稻所需的重新播种、育秧、插秧等一系列繁琐环节,不仅大大节约了种子、人工等生产成本,减轻了农户的劳动强度,更重要的是,它有效提高了耕地的复种指数和单位面积的年总产量,实现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和粮食产出效益的“双提升”,是藏粮于技战略在现代农业中的生动实践。(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