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0月12日电(吴平华)“秋冬季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近期我们门诊中接收到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数量有明显增加,且中老年人患者占比较高,中老年人群免疫力相对较低,且可能合并有多种慢病,在秋冬季节要特别注意健康问题。”近日,四川大学附属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胡咏梅在近日举行的一场科普采访中分享道。

心血管疾病是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数据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持续上升,其中高血压患者达2.45亿。随着深秋来临,昼夜温差加大,气温骤降,中老年人免疫力易发生波动,尤其对心血管疾病人群,深秋和冬季对他们来说也是一道“健康坎儿”。
警惕心血管疾病与感染性疾病的“双向影响”
10月上旬以来,成都气温逐渐下降,昼夜温差加大。凉爽的天气对部分市民来说是出游的好机会,但对于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的中老年人而言,体感上的凉意暗藏着健康风险的“警钟”。秋冬季中老年慢性病患者免疫力面临更多挑战,更易受到带状疱疹、流感、肺炎球菌疾病等常见感染性疾病的侵袭,每一次的感染都可能让心血管“不堪重负”。

感染性疾病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着“多重相互影响”。以中老年人当中常见的感染性皮肤病带状疱疹为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与一般人群相比,发生带状疱疹的风险增加。相关数据显示,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患者患带状疱疹风险比普通人高39%。此外,5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也需警惕带状疱疹的发生。
“很多人以为带状疱疹只是‘皮肤病’,忍忍疼就过去了,但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它可能是‘双重打击’。”胡咏梅表示,心血管疾病患者一旦罹患带状疱疹等感染性疾病,血压波动会更加剧烈,且病人再发中风、心肌梗死的概率都会大幅提升。“我有一个老年患者,本身就有高血压、高脂血症史。某天突发胸痛,以为是冠心病,做了各种检查仍查不出病因。几天之后疱疹发出来,才确诊了带状疱疹。据这名患者反馈,他以往心绞痛发作时,吃吃药就能扛过去。但带状疱疹的疼痛堪比刀割、火烧、针刺样,让他夜不能寐,生活质量显著下降,同时影响到自身血压、血脂的波动,也影响到了自身心血管疾病的预后。“
“我们常说上医治未病。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预防带状疱疹比治疗更重要,而接种疫苗是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手段。”胡咏梅表示,“接种疫苗不仅能降低带状疱疹的发病风险,还能减少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生概率,减轻疼痛程度,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整体健康保护意义重大。希望更多心血管疾病患者能把心血管健康与带状疱疹预防相结合,主动接种疫苗,做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医防融合 守护“心”健康
社区是居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更是“主动联防”的关键单元。成都市成华区猛追湾建设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主任许国藩介绍了社区居民当中常见的健康问题。“比如流感、肺炎、带状疱疹等感染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等风湿性疾病。从接诊患者情况来看,主要以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等慢病人群为主。其中有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的这部分患者罹患带状疱疹等感染性疾病的风险比普通人高。”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针对中老年心血管疾病人群的疾病预防,许国藩表示,“首先要做好可控危险因素的管理,从源头减少心血管负担,包括血压、血糖、血脂三个指标要达标。其次就是科学的饮食,比如说警惕心血管疾病的预警信号,学会早期识别,快速应对。最后就是要主动联防,把心血管疾病的健康管理和常见疾病的预防相结合,包括接种相关的疫苗来降低感染诱发风险。比如流感、肺炎、带状疱疹疫苗,可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约接种,减少感染对心血管系统的‘叠加打击’。”
为方便居民随到随种,成都市成华区猛追湾建设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取了多种特色服务措施,比如推行分时段预防和周末预防服务,方便居民根据自身时间安排选择接种时段;提供线上预约接种等数字化便捷服务;延长门诊服务时间,并在节假日时根据实际情况增加门诊服务;针对不同人群的特点和需求,开设特定的接种专场。例如,针对老年人群需求,开通带状疱疹疫苗接种“绿色通道”,免去排队等候烦恼。
许国藩特别提醒:“接种疫苗是预防疾病的一个重要手段。考虑到中老年慢病人群身体状况比较特殊,因此这部分人群在接种前需要跟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慢性病人群不是疫苗接种的绝对禁忌人群。中老年人尤其是有慢性病的群体,如处于疾病稳定期,可通过接种疫苗来降低罹患带状疱疹等感染性疾病的风险。接种疫苗前,可以就疫苗的保护效果、保护时长、接种禁忌、安全性等问题咨询专业医生,进行科学接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