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lyxw > 中新网四川

绵阳北川:“小蓝莓”催生乡村振兴“致富果”
2024年06月14日 15:42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6月14日电 (张延)当下正是蓝莓采摘的时节,在绵阳北川羌族自治县永昌镇“福田里”蓝莓产业示范园里,连片翠绿的蓝莓树枝头挂满蓝莓,每一颗都包裹着薄薄的白色果霜,散发着诱人的果香,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采摘品尝。

绵阳北川羌族自治县永昌镇“福田里”蓝莓产业示范园。 北川县委宣传部供图
绵阳北川羌族自治县永昌镇“福田里”蓝莓产业示范园。 北川县委宣传部供图

  “哇!这里的蓝莓个头好大,味道又甜。”“现摘现吃,不虚此行啊!”……6月10日,在蓝莓产业园里,游客们戴着遮阳帽,挎上小篮,与采摘工人廖碧厚一起穿梭于园中体验采摘的乐趣,感受水果的鲜甜,昔日静谧的果园里充满了欢声笑语。“来北川采摘蓝莓,是我和家人、朋友每年的固定活动。”专程从绵阳过来的张女士乐呵呵地说道。

  2021年,依托北川-柯城东西部协作,北川利用永昌、漩坪等乡镇的撂荒地,在福田村建起2300余亩“福田里”蓝莓产业示范园,在漩坪乡建起420余亩蓝莓种植基地。2024年,“福田里”蓝莓产业示范园预计鲜果产量达400余吨,实现综合收入1100余万元,自今年5月20日蓝莓采摘季启动以来,蓝莓产业示范园已累计接待2万余名游客,实现入园收入100余万元。

  “我将自家30余亩土地以每亩500元一年的价格租给奕米生态公司,同时又在蓝莓产业示范园从事除草工作,每个月有1600多元的工资收入,在家门口就能长期挣钱。”北川县永昌镇福田村村民廖碧厚说。

  福田村留守人员多、村集体收入薄弱,针对这样的问题,北川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创新形成“五金带农益农”机制,通过流转土地收“收租金”、基地务工“挣薪金”、委托管护“得酬金”、股权量化“分红金”、产业带动“赚现金”的方式,实现公司有发展、群众有收入、村集体有收益的多重效益。

蓝莓产业园内成熟的蓝莓。 北川县委宣传部供图
蓝莓产业园内成熟的蓝莓。 北川县委宣传部供图

  目前,福田村每年收取土地流转金115万余元,有效带动当地群众增收6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组织近三年累计分红70余万元。

  同时,北川依托园区冷链仓储为中心,采用冷库分拣装箱+冷链运输直达运送模式,实现蓝莓采摘到市场销售不超过36小时。“2023年,我们生产的90余吨蓝莓鲜果搭乘‘冷链物流’快车直销成都、重庆、杭州等地区,拓宽了蓝莓销售市场。”北川奕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伍清容介绍道。

  蓝莓产业园不仅吸引周边游客体验采摘乐趣,还吸引福田村在外青年返乡创业,经营农家乐。每到蓝莓采摘季,周边十余个农家乐时常游客满座。

  “今年上半年已接待游客5000余人次,收入差不多有60余万元。”清欢小院负责人邹继清高兴地说,2022年回村时,发现村里正在发展特色产业,嗅到商机的她,便把自家小院改造成了乡村民宿。

  近年来,北川以推动农业产业和乡村旅游深度融合为主题,聚焦贯彻落实绵阳市委推动全市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相关要求,深入挖掘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茶叶、精品水果等特色农业产业,构建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打造农文旅精品线路,不仅丰富了农民的增收渠道,壮大了集体经济,更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2023年,北川建成林草中药材基地43万余亩,年产各类中药材达6.5万余吨,茶叶面积达9.2万亩,加工产量1650余吨,高山果蔬面积达17万亩,产量24.5万吨。(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