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lyxw > 中新网四川

“插兜式”种地 绵阳游仙秋收有点“闲”
2024年09月18日 19:57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韩金雨

  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18日电 (陈静 汪邦坤 杨丹丹)伴随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兼业化现象日益凸显,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尤为迫切,作为“全省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区”,绵阳市游仙区积极响应,探索建立农事一体化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农业生产全产业链服务,以“插兜式”种地的全新模式,实现农业丰收、集体创收、农民增收。

收割水稻。 游仙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收割水稻。 游仙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金秋送爽,游仙的稻田里金黄一片,23万余亩稻谷喜迎丰收,沉甸甸的稻穗随风摇曳,绘就了一幅壮美的丰收画卷。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轰隆隆”的现代化收割机声此起彼伏,它们如同金色的使者,在稻海中穿梭,将沉甸甸的稻穗转化为丰收的喜悦。

  “大家准备就绪,开动!争取午饭前完成这片区域……”魏城镇安乐村的稻田里,农机手邓小虎与队友们正紧锣密鼓地作业。不同于往昔的辛劳与繁琐,如今他们运用现代化农机,便可完成从割穗到脱粒、清选、装车全流程。高效背后,离不开游仙区农事一体化服务中心的强力支撑,让“插兜式”种地成为现实。

  邓小虎,不仅是技术娴熟的农机手,更是游仙区美铃家庭农场的负责人。他通过土地流转,经营着480亩水稻、玉米等农作物。谈及变化,他感慨万分:“以前收稻子,得到处请人帮忙,早出晚归一个月才勉强收完。现在,一个电话给服务中心,中心便可迅速响应,按需提供服务。”短短2小时,邓小虎在该范围近30亩稻谷全部归仓,随后直接送往烘干房进行烘干处理,等待最佳时机出售。

收割水稻。 游仙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收割水稻。 游仙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以前我们人工费就要花8万元左右,现在和农事一体化服务中心合作后,人工和时间成本都减少了一半以上,空闲期间,我还可以去其他农户家作业,带来额外收入。”据邓小虎计算,今年的秋收,支付农事一体化服务中心的费用为4万元,自己的收割机加入服务中心,通过为其他农户提供收割服务,还能挣8万元,一里一外开源节流,今年的收入增加了12万元。看着自家丰收的稻谷,他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水稻收割完后,我们将继续与农事一体化服务中心合作播种小麦,480亩土地从收到种,一个月内就能完成。”

  据了解,作为“全省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区”,游仙区积极探索农事一体化服务改革,建立了农事一体化服务中心,整合了全区20个服务主体,引进了400余台(套)先进农机装备,涵盖节水灌溉、测土配肥、飞防植保等前沿技术。同时,组建了18支专业服务团队,为农户提供从产前育秧到产后销售的全方位服务,真正实现了“耕、种、防、收、烘”一条龙精细化服务,是游仙农业服务名副其实的“超级大脑”。

  走进农事一体化服务中心,各种先进的农机设备琳琅满目,从播种机到收割机,从无人机到智能灌溉系统,一应俱全。当前在线35台、当日在线62台、当月在线150台……在中心农业社会化服务数字管理平台上,农机数量、位置、作业轨迹等信息一目了然,平台为农业生产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持。

  “我们利用北斗定位系统,精准调度农机,确保资源高效利用。”据服务中心负责人罗彩元介绍,农机还会实时传送作业图片,以方便服务中心进行农机数据管理,确保农业生产规范、安全。

农业社会化服务数字管理平台。 游仙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农业社会化服务数字管理平台。 游仙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截至目前,全区农业机械化率已达74%,年均调度各类农机近3000台次,服务小农户6000余户、辐射区域及周边近20余万户农民,推动农作物亩产增收10%,农民年均增收近800元/亩。

  “游仙区的农事一体化服务改革,不仅解决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的难题,更在提升农产品价值、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游仙区农业农村局党组副书记杨华容介绍道,在今年大春收割中,通过农事一体化服务,可帮助农户收割水稻10万余亩,占全区水稻种植面积50%以上。

  近年来,依托农事一体化服务中心,游仙区还建成冷藏库、气调库、烘干房和冷链物流等设施95座,总容量可达13390吨,有效延长了农产品产业链,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通过“龙头企业+专合社+家庭农场+农户+基地”的产业化联合体模式,游仙区不断推动企业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成功打造了“游仙优品”农业区域公共品牌,多个农产品荣获国家级荣誉。(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