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lyxw > 中新网四川

南充蓬安:果蔬飘香好“丰”景
2025年07月10日 11:17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

  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10日电(汪泽民)眼下,正值蓬安果蔬成熟好时节。果园内,沉甸甸的香桃缀满枝头,李子晶莹剔透;菜园里,西红柿、丝瓜、南瓜等各类蔬菜鲜嫩水灵。田间地头,农户们正忙着采摘,一派丰收景象。近年来,蓬安县立足自然资源禀赋和农业产业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因地制宜发展优质果蔬产业,有效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产业布局 一乡一业一村一品

  近日,蓬安县金溪镇马家桥村、沈家坝村等地,成片的果树青翠欲滴,有机蔬菜长势喜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河舒镇柳滩社区蔬菜种植基地,一派生机勃勃景象。汪泽民 摄

  “以产业培育、品牌创建、人才建设三大举措为抓手,加快果蔬产业结构调整,全力打响绿色农业品牌,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金溪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金溪镇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果蔬产业,走特色农业发展之路,拓宽了当地群众的增收渠道。

  在产业发展中,蓬安县科学制定果蔬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布局和发展重点,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格局。在嘉陵江沿江片区及周边乡镇建起柑橘水果核心基地,在锦屏中坝片区、利溪三坝片区建设万亩萝卜生产基地,在巨龙、罗家、利溪一线建设莲藕生产基地,辐射带动其他乡镇发展绿色优质农业。

  蓬安县还在各大果蔬种植基地推广使用旋耕机、播种机、采摘机等农业机械。为提升果蔬产业的科技含量,蓬安县积极与科研院校合作,构建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与省市农科院联合成立专家工作站,邀请专家定期前来开展病虫害防治、新品种培育、新品种推广应用、品牌创建等方面的技术指导。

  经营模式 规模种植利益联结

  眼下正是丝瓜上市的季节。在河舒镇柳滩社区蔬菜种植基地,只见丝瓜缀满枝头,10余名村民躬身于藤架之间采摘丝瓜。这些清晨采摘的鲜货经分拣打包,当日便能送达成都、重庆、南充等地的商超。

河舒镇柳滩社区蔬菜种植基地,村民采收丝瓜。汪泽民 摄

  为破解传统种植“小散弱”难题,当地以机制创新激活产业潜能,河舒镇柳滩社区、中嘴村与多家农业专业合作社签订协议,由合作社统管蔬菜种植标准、品牌营销与渠道对接。这一模式盘活了闲置土地资源,村民既可获得稳定的土地流转收益,又能在家门口转型为“产业工人”。

  河舒镇蔬菜产业发展只是蓬安发展果蔬产业、实现农民增收的一个缩影,在蓬安,从事果蔬种植的专合社有上百家。

  为解决果蔬产业发展中的土地分散、经营规模小等问题,蓬安县积极创新经营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方式,引导土地向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实现规模化经营。

  同时,蓬安县还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加强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加快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提升蓬安果蔬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目前,该县已获多个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如“中坝萝卜”“蓬安锦橙100号”“相如李”“文君桃”等,品牌效应逐渐显现,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融合发展 做大“花果经济”搭建电商平台

  近年来,蓬安县将果蔬产业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打造了一批农旅融合示范点,推出了“春赏花、夏采果”等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采摘,促进了农民增收。

  当下,蓬安新园乡桃李进入成熟期,远近游客和客商相约桃园,品尝、采摘、收购,共享甜蜜时光。新园乡宽敞沟村相关负责人介绍,自从桃李产业园建成后,仅观光旅游这一项,就让全村老百姓每年户均增收2000多元。园区还建起了桃李果品交易长廊、桃李初加工基地综合体、农商旅体验园等,进一步丰富了旅游元素,提升了旅游品质。

  同时,蓬安县积极发展农产品电商,依托县级农村电子商务运用服务中心和乡、村电子商务服务站,在现代农业园区、涉农龙头企业开展“互联网+”试点示范,依托抖音、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拓宽果蔬销售渠道,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如今,蓬安县以果蔬产业为突破口,坚持产业优先、创新经营模式、聚焦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蓬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在蓬安的广袤田野,果蔬飘香,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完)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