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19日电 (宋成均 张宝林)喜看稻菽千重浪,长宁大地遍染金。当前,宜宾市长宁县24.13万亩水稻陆续开镰收割,在全程机械化服务和科技支撑下,丰收画卷在青山绿水间铺展。金色田野间,农户们正抢抓晴好天气,忙碌收割、晾晒稻谷。

19日,在长宁竹海镇联盟村的稻田里,鑫海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大型联合收割机开足马力穿梭。机械轰鸣间,金黄稻穗被迅速卷入机器,经切割、脱粒后,稻谷随即装车直运烘干中心,高效作业让丰收节奏紧凑而有序。
“我们大小收割机共有5台,已连续为农户抢收十多天。”合作社负责人罗丹介绍,“大型机日收15至30亩,小型机日收5至10亩,效率远超传统人力。”
围绕打造“天府粮仓”、筑牢粮食安全根基,长宁县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全县积极培育农机服务主体,探索“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新模式,整合农机合作社、育秧中心等资源,为农户提供从播种到收割、烘干的“一条龙”服务。截至目前,全县已有农机专业合作社7家,全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高达67.3%,科技力量正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丰产背后,良种良法功不可没。“今年全县水稻平均亩产预计超1100斤。”长宁县农业农村局农技站负责人周奎兵介绍,“高产得益于优质品种选择、合理密植及科学田管。”丰收并非终点,该县农技部门已着手指导农户科学蓄留再生稻,力争实现“蓄留一亩、成功一亩、高产一亩”,让丰收的喜悦在田野上延续。
驰骋田野的高效农机,串联起长宁县粮食生产的全链条,让丰收的底气更足。科技深度融入农事,颗粒归仓的不仅是一季辛劳,更是端稳“中国饭碗”的坚实根基。长宁沃野,正朝着粮食生产的新台阶稳步迈进,为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贡献长宁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