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1月20日电 (刘刚 王磊)11月20日,雅安市汉源县在富林镇太平村苹果基地,召开了一场以“‘苹’添好味,‘果’然汉源”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向外界讲述了汉源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故事。
当天发布会现场,红彤彤的苹果压满枝头,在初冬阳光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果农们穿梭于林间,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他们手中采摘的,正是当地名副其实的“金果子”—汉源糖心苹果。这颗看似寻常的苹果,内里凝结着晶莹如冰、甜彻人心的“冰糖心”,不仅甜了万千消费者的舌尖,更实实在在地富了汉源乡亲。
据介绍,汉源糖心苹果的“甜”,首先源于大自然的慷慨馈赠。地处海拔1300-2000米的云端山峦,流沙河、大渡河的清澈水源滋养,年均超过12摄氏度的昼夜温差以及充沛的阳光沐浴,共同构成了孕育糖心苹果的“黄金秘境”。
“白昼,果树通过光合作用尽情积累糖分;夜晚,低温让果实的呼吸作用显著减弱,糖分便在果核部分完美凝集,自然天成这独特的‘冰糖心’。”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梁东说,这正是汉源苹果“内有糖心、外有高颜值、口感酥脆、汁多蜜甜”的“品质密码”。
然而,汉源人深知,“靠天吃饭”更需“事在人为”。他们将科技视为产业升级的翅膀,以匠心雕琢这份自然的礼物。全县不仅巩固红富士、金冠等经典品种,更引进了瑞雪、瑞香红等20多个新优品种,建立了8个试验示范点和4个标准化栽培示范基地,大力推广“双减”绿色防控、铺反光膜等现代种植技术。
“我们拥有一支190余人、覆盖‘专家教授+县乡农技人员+农村技术能人’的三级技术服务队,常年扎根田间,为果农提供从开花到结果的全周期指导。”据汉源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汪军介绍,坚实的产业基础结出了硕果。2025年,汉源县苹果种植面积达7.8万亩,产量约16万吨,产值预计达5.5亿元,苹果产业已成为乡村振兴支柱产业之一。
同时,汉源县倾力打造“汉源红”区域公用品牌,通过统一包装、统一形象、规范授权经销,彻底改变了以往“散兵游勇”的局面。由汉源县黎红发展商务有限责任公司统一运营,目前已签约5家授权经销商,今年“汉源红”品牌箱销量已达73.5万个。2023年,汉源红富士苹果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3家合作社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构建起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品控体系,为消费者带来从“舌尖”到“心间”的信任。
此外,在互联网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难题被一群新农人以全新的方式破解。约500人的直播队伍在汉源涌现,成为连接果园与餐桌的“云端使者”,“助农大使”冉可七便是其中之一。
冉可七说:“我们用山泉水灌溉,从不打催熟剂,这份底气来自对品质的绝对自信。”自2008年“触网”以来,冉可七的线上销售额累计突破3000万元,生动诠释了“品质为王”的市场逻辑与品牌力量。
“过去凭经验,现在靠技术。我家25亩果园,今年亩产超过7000斤,总产值预计能达到35万元!”种植大户黄博说,他的果园每年还为周边村民提供约200个“家门口”的就业岗位。
据了解,汉源县并未止步于种植、销售的传统路径,而是大力推进“农业+旅游”“农业+加工”的融合增值模式,不断拓展产业的边界与价值。
“我们精心策划了‘糖心汉源·躺苹大会’等农事节庆活动,并推出三条精品采摘旅游线路。”汉源县文广体旅局副局长刘汇霖表示,据统计,苹果采摘季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带动旅游、餐饮等三产综合收益超过3000万元。另外,果干、果酱、果醋等深加工产品的开发,进一步延长了产业链,提升了附加值,让苹果的价值“吃干榨尽”。
据悉,如今,汉源糖心苹果产业正向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方向阔步迈进。这颗凝聚着阳光雨露、科技智慧与农人匠心的“糖心”果实,已经实现从“土特产”向“大产业”的华丽转变。(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