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生态环境保护联席会议第五次会议暨川渝跨界河流联防联治第五次推进会召开,这场会议对于未来川渝在生态共建、环境共保方面,释放出哪些信号?
信号一:
川渝携手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
记者梳理发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后,川渝深入贯彻会议精神,双方都提出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在此次会议上,四川省生态环境厅负责人就表示,将高标准谋划,加快出台全面推进美丽建设的实施意见、指标体系和激励政策,持续开展生态示范创建,协同打造一批美丽县城、美丽乡村和美丽河湖,共建绿色低碳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信号二:
川渝联动更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川渝两地山水相连,水气相通,传输影响十分明显。当前,双方都面临盆地地形气象极端不利、基础设施短板明显、产业结构调整滞后等问题。
面对问题,强基补短、共同攻坚是关键。
具体来说,要深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强重点行业减排,强化重污染天气预警和协同管控。要深化跨界水污染联防联治,完善河长制合作体系,加快推进跨界流域重点项目,实施水质监测数据共享。要持续开展土壤污染详查,严格落实风险管控。要协同开展固废处置,深化“白名单”合作机制,开展川渝高竹新区固体废物跨省市转移审批备案试点。要加快“无废城市”建设,联合出台管理规程、建设评估指南和细则,全面启动川渝新污染物联合调查,系统梳理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点。要联合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完善“一河一策一图”。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联合行动方案,实施区域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区域绿色低碳生活等十项重点任务,共同打造一批一体化绿色低碳创新示范区。
信号三:
川渝共同守护好一江清水
四川、重庆同为长江上游地区,肩负着维护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政治责任,必须牢固树立上游意识、强化上游担当,共同守护好一江清水。
上月,重庆市政府和四川省政府联合印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六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2022—2035年)》,对长江、嘉陵江、乌江、岷江、涪江、沱江生态廊道建设作出了具体规定,“我们要加快推进,落地落实。”四川省生态环境厅负责人表示,要积极探索相邻区域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严格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加强毗邻地区自然保护地和生态红线监管。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政策。要完善区域生态保护补偿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扩大川渝两地生态保护补偿范围,拓展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来源。
信号四:
川渝加快完善联动机制
近年来,川渝两地签订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建立了不少工作机制,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但是很多协议还需加快落地,很多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比如,要加快推进川渝立法标准统一,协同修订土壤、固废、噪声污染等地方性法规及规章;加强生态环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设,强化环境标准联合攻关,推动重点行业地方标准的制定,填补空白。协同完善督察执法机制,持续深入开展流域和毗邻地区联合执法、交叉检查,共同发布典型案例,联合开展督察问题整改督办,实现两地督察及整改情况互享互通。四川在线记者 田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