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四川分社正文

首页 > shouye > 封面新闻

成都科学家彭甦回忆与袁老16年情缘:约好今年7月成都见,袁老却离开了
2021年05月24日 09:39 来源:封面新闻 编辑:曹惠君
分享到:

  封面新闻记者 杜恩湖

  “我与袁隆平院士合作长达16年。每年我和他都要见几次面。对我来说,袁老是伟大的科学家,又是我的良师益友,我会永远怀念他。”5月23日晚9时,封面新闻记者釆访了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以下简称“成都分中心”)常务副主任彭甦。

  彭甦传给了封面新闻记者两段袁隆平的视频,一段是彭甦邀请袁隆平再来成都做客的视频,另一段是题写“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田”的视频。

  彭甦是地道的成都人,毕业于川大生物系,是从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的成都本地科学家。因为工作原因,2005年春天,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彭甦认识了袁隆平。从此,两人成了好朋友。

  “近些年,每逢春节,我都要带着家人去给他拜年。”彭甦向封面新闻记者讲述了他与袁隆平交往的往事:“2005年,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在郫都区犀浦镇挂牌成立(2019年搬迁至郫都区德源镇)。当时,我邀请袁隆平院士亲临成都分中心,做技术培训和业务指导,并出任名誉首席科学家,他欣然同意。”

  2011年,成都分中心在袁老指导下,选育出了980公斤/亩的超级稻,创造了当时的亩产纪录。

  在釆访中,彭甦给记者传来了他和袁隆平的合影,以及袁隆平的题词。

  袁隆平每次来成都分中心,都要坚持下田亲自查看水稻的长势。成都的田野上,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

  彭甦向封面新闻记者回忆起他最后一次见到袁老、并邀请他再来成都的情景。彭甦说,“那是去年在海南的杂交稻繁育基地。当时,我们在交谈了杂交稻的学术问题后,我邀请他再来成都做客,看一看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田。他高兴地同意了,我们还约定今年7月成都再相见。但我没想到,这个约定再不能实现了。昨天和今天,我的心情都很沉痛。如果有可能,我想去长沙送他最后一程……”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