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

首页 > shouye >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和面”巧解极富水地层难题
2024年12月18日 09:25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编辑:曹惠君

  “地下水含量最大的时候,都差点把隧道给淹了。”回忆起成都地铁30号线银龙区间极富水地层的施工过程,中交二航局项目工程部部长徐冬冬语气仍然沉重。“半月来施工进展缓慢,工人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清淤泥。”

  成都地铁30号线银龙区间穿越中风化泥质砂岩层,局部穿越强风化泥质砂岩层。在岩体的强风化壳中,地下水水量丰富,岩体透水性强,形成局部富水段。2023年3月底,银龙区间盾构施工掘进至约230环至330环区间时突遇裂隙水发育,地下水含量剧增,导致盾构掘进不连续、螺旋机出土不顺等诸多问题,施工进展一度搁置。

  “螺旋机出土是一边吃土一边吐土的过程。”徐冬冬解释说,“在水土比例适中的环境下,土与岩层中的水能被搅合成面团状,盾构挖下来的土能被顺利带走。然而在富水区间,含水多的稀泥无法正常向上运输,盾构掘进也就不顺利了。”

  找到了问题的原因,徐冬冬提出一是改变掘进思路和手法,二是将多余的水抽出,把水土调到合适比例的解决办法。“这就像是家里‘和面’,水多了就把水倒出来一些,加些面粉,就能形成合适的面团了。”他一边比划一边说。

  “和面”的方案得到了项目团队一致认同,可实施起来却遇到了困难。地下水源源不断地涌进来,好像“面盆”破了个一个洞。要达到合适的水土比例,必须先封洞止水。专家、项目团队经过多次讨论,认为注浆截水是“止水”可行的办法 。随后,项目团队经过反复试验,配置出初凝时间为30秒的双液浆。“这种‘理想浆液’配比,能够有效防止未凝固的泥浆被水流带走,是止水的理想材料。”徐冬冬笑着比喻。

  有了“理想浆液”,项目团队很快找准出水点,成功堵住了涌水口。五台水泵同时工作,随着水被逐渐抽出,项目团队同时改变掘进手法。“掘进的时候,我先把土存在土仓里,在土仓里和水搅匀,搅成‘面团’。”在一次又一次的掘进和存土摸索中,盾构司机李欢总结出经验。“面”和得越来越顺畅,“面团”被顺利带出,成都连绵不断的阴雨天也开始放晴,一切都在变好。

  此后,项目团队还总结出一套适用于富水泥岩地层内盾构施工的技术,针对性解决施工中遇到的类似难题。如今,成都地铁30号线已顺利贯通,回忆那些曾经碰到的困难,徐冬冬觉得都算不上什么了。(中交二航局 殷江南)

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网或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新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采编部 电话:+86-28-62938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