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2月20日电 在推进基层治理“为马赋能”上,成都市青白江区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近日,通过梳理整合23个区级部门资源,发布了“青白江区为村(社区)赋能事项清单(第一版)”,分为政策下沉、人员下沉、项目下沉、培训下沉、服务下沉五大类44条赋能事项,为村(社区)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如今,清单内各事项正如火如荼进行,成效初显,赢得了社区工作者和居民的广泛赞誉。

在政策下沉方面,区委组织部通过党组织结对共建“双十一”行动,建立“机关+村社”“行业+两新+村社”“城市+农村”“区域组团”结对共建机制,推动54个区级部门结对帮扶村(社区),延伸帮扶92个小区(院落),12个行业部门与“两新”组织结对,13个“两新”组织与集体经济“薄弱村”结对,12个村(社区)连片发展,推动3845名党员联系基层群众,构建“镇街、村社、小区(院落)、党员群众”四级结对帮扶体系。据悉,青白江区农业农村局通过结对共建政策,与清泉镇龙顺村、牌坊村、花园村及网格(小区)分别签订《结对帮扶协议》,制定“结对项目”3个、子项目3个,拨付项目建设资金共计9万元用于改善村集体和小区基础设施;支持龙顺村集体经济组织4万元用于安装商业充电桩,已经产生效益9700余元;整合政策、资金、技术等资源支持项目建设,以清泉镇北宁村尖北路维护、逍遥坪村供销社李子产业示范园提升为载体,拨付帮扶资金共计10万元。其余政策更是广泛涉及社区建设、产业发展等诸多领域,极大地减少了基层干部在政策解读和执行过程中的困扰,使他们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为群众办实事中。
在人员下沉方面,区教育局选派业务骨干深入村(社区),为社区教育、老年教育提供专业的管理和指导。调查了解居民的学习需求,通过课程、培训、活动等方式,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组织开展了“送教进社区活动”“最成都市民课堂”“社区雏鹰公益活动”“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等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活动。针对留守儿童较多的现状,在各村(社区)组织开展节假日托管服务活动。开设“村民素质提升班”,面向外来流动人口进行法规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文明礼仪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就业指导培训等。
在项目下沉方面,青白江区残联创新“日间照料+辅助性就业”模式,打造“星青爱·甜蜜工坊”服务品牌。依托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创新创业基地、融乐阳光家园等残疾人服务阵地,引育公益助残单位参与运营管理,常年为30余名智力、精神残疾人就近就便开展“运动康复+农疗康复+文艺培训+技能培训+集市展销”等服务。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烘焙、咖啡技能培训100余期,链接社会组织和爱心企业资源,帮助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参加各地爱心助残、集市展销等活动,组织学员参与省、市活动30余场次,累计帮助20余名残疾人灵活就业,月增收800-2000元。
在培训下沉方面,区委宣传部、区委党校、区规自局、区住建局等多部门协同开展培训,内容涵盖业务技能、职业素养、管理能力等多个领域。其中,区住建局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工作培训,围绕有限空间安全、消防安全、燃气使用安全等进行深入讲解和实操演练,150余人参加。培训结束后进行现场考试,以考促学,强化安全责任意识。同时,社区工作者也通过各类培训,提升了服务群众的能力。“参加培训后,我学到了很多与居民沟通的技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了。”一位社区工作人员分享说。
在服务下沉方面,“家门口微民生”服务行动成效显著。首批33项民生微事项目,已有26个圆满完成,其余7项也在稳步推进,民众满意度高达99.8%,惠及全区105万人次。第二批55个民生微事服务项目同样丰富多彩,从生活细微处入手,覆盖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等多个领域。普惠性民生微事项目中,为老年人打造的银发关爱服务包,提供健康体检、陪伴聊天等一站式服务;为儿童打造的“青小童”成长服务包,开展课外兴趣班、学业辅导等活动;为户外工作者打造的“寒冬暖心”服务包,在寒冷季节提供温暖的休息场所。基础性民生微事项目里,社会疏压服务包通过专业心理咨询、矛盾调解,促进社会和谐;电气安全“源头”守护行动,全面排查和改造老旧小区电气设备,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据了解,下一步,青白江区将深入基层调研,了解基层新需求,对赋能事项清单进行优化,并梳理发布“青白江区为村(社区)赋能事项清单(第二版)”。(完)